援非日记丨古稀华人做过援津医疗队英语老师

    孙爽 中国(湖南)第18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

10月23日 周五 晴 哈拉雷

哈雷拉的秋景像一幅油画。受访者 供图

地平线的那头,已然霜降,在秋日最后篇章的薄暮里,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的时候不因为我们身处何方而有任何姗姗的迹象。地平线的这头在油画般橙黄的落日余晖里,不再茂盛的蓝楹,用枝干勾出了津巴布韦土地上最完美的剪影。

“当属于非洲的那一滴血流进你的血管,那一刻之后,你便再也无法将它从你身体里拿走。”七十岁的甄雪娟奶奶用英语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从她轻快的谈吐里读到了震撼。我叫她雪娟,因为从她典型的中国脸庞来看,你完全想象不到她生、长在这片非洲的土地上,想不到她如何用生疏的普通话和广东话学习、保留下那一代代的中国传统,想不到开着皮卡拖着同龄的闺蜜在原间穿梭、谈笑的洒脱。即便只是通过文字信息,我也能感受到那一份热爱生活的洋溢。她告诉我,她曾是第二批援津医疗队的英语老师。掐指一算,那年我还是被抱在外婆怀里的一个宝宝。雪娟把自己称为oversea Chinese(海外中国人),所以对于向医疗队进行健康咨询感到有些冒失。我告诉她,“海外”只是可有可无的定语,“中国人”的主语明确,所以可以理直气壮。谁说回不去的才是家乡!家不是总在远方。

告别彼处草木摇落的秋,我却依旧相信,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疫情总会过去,拥抱会更加热烈。想象着当我头发花白时,能有一箩筐回忆来编织这个有着特殊印记的哈拉雷岁月。当然,我还是想听完雪娟的故事,听一听属于津巴布韦、属于哈拉雷的中国心跳。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整理)

【作者:孙爽】 【编辑:朱炎皇】
关键词:援非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