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出现语言障碍,医生让他们“唱出来”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4日讯(通讯员 谭国珍 秦璐 全媒体记者 彭放)5月15日即将迎来第32个全国助残日。今日,记者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见到一类正在接受治疗的特殊残障人士——失语症患者。据了解,我国脑卒中患者中有26%~38%伴有失语症。他们在这里通过练习唱歌,恢复流畅说话的能力。

  65岁的吴奶奶于去年10月突发脑出血,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了,却出现了语言障碍。“能听懂却无法正常表达”让老人深感苦恼沮丧,有时候想说话,脑海里却找不出词语来表达;有时候张口发出的音节,别人却完全听不懂。为了帮助老人康复,家人把她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言语治疗师胡婉玲进行言语障碍评定,评定吴奶奶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这类患者最典型的表现是言语呈非流畅性,听话理解比口语表达相对较好。胡婉玲了解病史得知,吴奶奶是左侧颞部脑出血,脑卒中前喜欢唱歌跳舞,尤其喜欢《浏阳河》这首歌曲。于是决定用“旋律语调疗法”对老人进行语言训练。

  胡婉玲先把《浏阳河》的曲谱制作成图片,将歌词替换成日常交流用语。训练中,指出图片中需要吟唱的目标句,然后指导患者用左手打拍子,每个音节击打一次节奏,延迟数秒后,让患者用吟唱的方式复述目标句子,例如“你好吗”“我很好”。通过吟唱句子复述后,再过渡到正常语调的句子复述训练。

  旋律音调疗法是利用语言的音乐成分,以及患者原有的歌唱能力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在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反应时间方面效果显著。“这种方法有两个关键步骤:发音和打拍子,能有效激活大脑右半球的单侧语言区。”胡婉玲解释,发音是旋律音调疗法的核心元素,当右脑半球处理语言信息、音乐和韵律时会引起全脑反应,然后起到主导作用。发音吐字越慢,保持音的时间越长,在音节和词语之间就越容易通畅,从而减少对左脑半球的依赖。通过不断重复强化,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患者自己唱出来、说出来。经过两个月的言语治疗,吴奶奶能够以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日常交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信。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主任治疗师王丽菊介绍,失语症是指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属于常见的功能障碍。我国的脑卒中患者中,有26%~38%伴有失语症。卒中后失语的患者,智力并没有影响,通过及时的康复训练,特别是反复强化言语训练,语言功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恢复。

【作者:谭国珍 秦璐 彭放】 【编辑:朱秉山】
关键词:健康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