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最强的消防技术,长沙义勇救火会的光荣史

  文/任大猛

  九如斋大火,民办长沙义勇救火会奋不顾身

  冬天是火灾高发季节。老长沙消防组织以街团民办的长沙义勇救火会为主,救火会总人数在三千人以上,而与此并存的官办长沙消防队及官督绅办的长沙市民救火队,仅为二三百人左右。

  在老长沙,新旧年关交接,火灾高发的季节里,长沙街团所办长沙义勇救火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1月8日,因旧历年关瞬届,长沙城内各家南货店生意忙碌,当天下午5时许,八角亭九如斋南货店,因厫房加工烘制点心时,引燃楼上木壁,一时间作坊火光熊熊,烟雾弥漫。只有数分钟时间,驻扎在鱼塘街官办长沙市消防队,即赶到地址很近的九如斋进行扑救,随后,官督商办的长沙市民救火队、民办义勇救火会皆迅速赶至现场。

  火场各路救火队均奋不顾身,尤其是民办的长沙义勇救火会,驰往灌救,最显积极。

  当时的火灾现场,人们只听到火场指挥高喊“居高临下”、“四面包围”、“破拆房屋”的吆喝声,夹杂在熊熊烈火灼烧木料噼噼啪啪的声音中。“太平街宣忠坊救火会”龙旗在火光中闪现,看得出该义勇救火会队员极为出力;忽然,就听到九如斋二楼传来哐当一声,人们看到学院街文星团救火会的“出水”王福生手握喷射的水龙,因一脚踩在地板芝麻上,溜坠到二楼。火光中,王福生头部血流,文星团救火队员奋力冲进火场,将同伴救离火场,并送往大东茅巷仁术医院。与此同时,火场上有一根被烧着的屋梁飞坠而下,正砸在文星团救火会保护消防水龙的“督龙员”李运生头部和腰部,李运生顿时昏厥。立马就有队员,把他抬上担架,送往医院……其他数十名义勇救火队员,仍然不惧生死,往火中喷射水柱,一群身着义勇救火会衣服的精壮汉子,忽然将九如斋隔壁日新绸缎庄一间刚着火的货房扒倒,福源巷一堵墙壁也被人用铁钩扯塌,一桶接一桶水直接从高处泼向九如斋厫房。终于,在起火50分钟后,九如斋大火被成功扑灭。

  其实,扑灭九如斋大火的这一幕,只是上世纪30年代,长沙冬天消防最常见一幕。

  长沙义勇救火队员,不怕死精神居全国第一

  从上世纪30年代留下的外国人写长沙的大量文字中可发现,当年不少洋人看到一个没有自来水的城市,居然有着一群不怕死的救火队员奋勇当先,忍不住在笔下赞叹:长沙救火技术和水平,在当时中国处领先地位,尤其是救火队员不惧生死,奋勇向前的精神居全中国第一。

  1932年10月22日,中山东路南天埠药店起火,大火威胁到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公馆。站在自家晒台上目睹长沙救火队员英勇抢救的场景,久历戎马的何键也异常感动和振奋,当即下令要在长沙市组织一场消防大检阅。他愿自任检阅评判委员会主任,他要嘉奖长沙那些不怕死的救火队员,还决定拨款为各救火会更新一批消防设备。

  其实,长沙义勇救火队员,在上世纪30年代前的民国初期,也有过在火场“畏葸不前、凌乱叫嚣”,各水龙公所互不服气,甚至在火场中不顾火灾危急扭打械斗的状况。

  1927年12月,长沙各消防救火组织在火宫殿成立消防联合会,从此结束了各救火队一盘散沙的局面,长沙市消防联合会保证了各消防团体不论官办或民办,其经费来源不会枯竭,更加强对各救火组织各义勇队员的训练和规范,同时各救火队也开始更换陈旧蓏败或落伍的消防器械。

  义勇队员均系各街团铺店住户、店员及工人,一闻警钟,皆奋勇奔驰、出发救护。而各团体负责人,大都由热心公益的士绅担任,平时每月由消防联合会委派训练员对各义勇消防员工训练技术二三次。原本一盘散沙的义勇消队队员,在火场上更具组织性和纪律性。长沙消防事业因此突飞猛进,每次火警发生,甚少蔓延。

  消防装备,火宫殿第一

  坡子街火宫殿,直到今天仍然在其湘菜首府前坪,展示一台民国时期国内常见的手摇式救火机。

  其实早在1938年文夕大火前,火宫殿即已超越手摇式救火机,于1929年从上海购得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摩达救火机回湘,此为湖南首例。因摩达救火机靠机械带动,水压更强,当年乾元宫救火会拖着全新的蒸汽摩达救火机出现在火场上时,火场居民欢呼雀跃。

  随后,西长街长清救火会也购得一台摩达救火机。

  此时,长沙官办消防队仍在使用手摇机,官办长沙消防队队长杨树雄遂请求市商会捐款,这才购得两台摩达救火机。此外,官办长沙消防队还曾利用火宫殿前坪租给百合戏院演戏三天,所得收入即为长沙购得两台泵浦式救火汽车。

  义勇队员救火,并非为三斤猪肉

  长沙义勇救火会平时并不为队员支付任何报酬,但火灾发生,只要义勇会救火队员进入火场施救,每人即可获3角钱酬劳,当时的3角钱可买到三斤猪肉,而挑水夫每挑一担水,即领竹筹一支,每枝竹筹可领一分钱。与此同时,各义勇救火会的督龙、催水、弹压、发筹等工作人员,却不付酬劳。

  很显然,大多数街团义勇救火队员,奋勇救火,并非冲着三斤猪肉的价钱而不顾生死。在当年,想要成为一个义勇救火队员,需要有名望的士绅推荐,而成为义勇救火队员,即在所住街道,获得身份上的荣誉。

  这些在火场上勇于献身的长沙街团义勇救火队员,平日是黄包车夫、店员、伙计、泥木工人等,当他们听到所在街区救火会发出救火的紧急锣声时,即马上丢开手中工作,迅速赶往各街团救火会集中,戴上竹篾做的胜帽(即安全帽),穿上义勇救火队号衣,推着手摇式救火机,像出征的战士一样,打着旗帜,在号角声中,英勇出发。当他们救火归来时,时常会有街道居民,为他们扑灭火灾而燃放鞭炮,为他们系挂庆功红绸,端茶送饭,拍手鼓掌。这些充满热血的年轻人,自然更加奋勇争先。

  上世纪30年代,每年长沙的冬天仍然不断出现各类大小火警,但报纸标题上多半会出现,长沙火警因义勇救火队“灌救及时,幸未成灾”。

【作者:任波】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救火 救火,老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