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长沙人,怎能连白沙井故事都不知道

  前几天辣利婆问了我一个好蠢的问题,她说:以前的人喝水是直接喝还是煮开再喝呢?

  唉,央视86年的《西游记》这么多年都白放了啊,你什么时候看到过猪八戒去河边取水还会加热一下再喝的。

  古人不管是天上下的雨还是门前流过的溪水,大都是舀来就喝的。

  很多村庄的疫病其实大多也是因为水源引起的,一些人招摇撞骗的人拿些远处取来的干净水,跟村里人说是能救疫病的神水,不过是远处取来的干净的水罢了。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水,也是一样。长沙第一井——白沙古井,因其清冽甘甜也曾成为人们争端的事物,掀起过几场打(血)架(雨)斗(腥)殴(风)。

  首先是在人们口舌相传的民间故事。

  在很久很以前,有一条可恶的黑龙把村子里的水塘给搅和了,人们和牲畜喝了浑浊的水都会生病。

  后来,农夫在水塘边救了个中毒的丹顶鹤。几天后,村子里多了个开面馆的白沙姑娘。

  见色起意的黑龙变身为喝醉酒的汉子,醉温之意不在酒,魔爪伸向袖子口,姑娘说,别急,饿了吗?饿了我给你下碗面吃呀。

  汉子喜滋滋的就把面条往肚子里咽,慢慢就觉得不对劲了。

  

  面条变成了一串铁链,一把把地牵住了汉子的肚肠,黑龙大吼一声,原形毕露,尾巴一甩飞沙走石。村子里陷入了黑暗,却见一只耀眼的丹顶白鹤腾空而起,接着一座小山从天而降,正好砸在黑龙身上。

  后来在小山脚下,就出现了一口水井,不断涌出清水,甜甜的凉凉的。这口井,就被村名们叫做“白沙井”。

  关于白沙井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明末《长沙府志》。

  当官的和百姓都会去白沙井排队取水。

  清朝中期,长沙城内茶楼繁盛,出现了一批专为茶楼包送白沙井水的挑水夫。

  

  茶楼每天需要新鲜的白沙水,可是挑水夫却不一定每天都来,怎么办呢,茶楼老板们开始向挑水夫们索取一定的“送水押金”,小样,不来送水老子扣你丫的钱!

  交了押金后,为了利益就只能想办法减少时间成本了,而插队就是最好的办法。

  “老大,他又插队!”

  “他插队你就让他插啊,给我往死里打。”

  经常打得井眼里都被染红了。

  

  

  打到县政府没办法了,专门立了石碑规定这口井给挑水喝的市民,这口井给挑水夫。

  挑水夫之间也组织成立了清泉会,规定“凡挑运卖水者,均须入会,每人纳入会钱400文,对白沙井种种弊端,互相监察”。

  有了规矩就好办事多了,白沙古井安分了好些年。

  

  到了晚清,邻近白沙井的一户人家,悄悄在自家屋内挖了一个深坑,使得白沙井的泉水流到家中深坑内。

  可是白沙井水却因此接近干涸。好汉,你这和自掘坟墓有什么差别?

  挑水夫和排队的市民生气了,嘿哟,你还想吃独食,你咋不上天呢?

  有了共同的敌人,之前还打得不可开交的他们,放弃旧仇又结伴围攻过来打架。

  

  最后,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保甲局(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出面平息此事,于是白沙井旁又多了块碑石,写着:“严禁截断源流”,然后把人家家里的坑也顺带填平了。

  民国创建后,长沙城里人口膨胀,城市供水成为大问题,因白沙井而造成的打架次数也越来越多。

  最开始是那些穿军装的兵士(俗称黄衣客),在白沙井旁霸道横行,取水从不排队,破坏长久以来的秩序。

  

  而茶馆也单方面解除了“清泉会”挑水夫承包挑运沙水的合同,与此同时,清泉会的人发现黄衣客成为了新的挑水夫,而且收费还很便宜。

  

  排队被插队,生意还被抢,饭碗保不住,愤恨不平的清泉会的挑水夫又与黄衣客约架了,斗殴过程中死了好些人。

  不得了啦,夭寿啦,那些龟仔子们又打架啦!

  为了调息矛盾,湖南都督下令在两口井眼中间再新开一个,专供给军队和当官的用。

  可清泉会认为白沙井三口井还是少啊,要不干脆多开一个井眼,都督拍手叫道,你很有想法,那就再给你开一个。

  呵呵,你以为当官的那么好说话呢?

  看好了,加了条规定:此后,白沙井修井费用,概归清泉会办理。

  

  

  于是在1929年白沙井四口井眼重修,“清泉会”独自掏了100余元的腰包,用麻石铺成了今天白沙井的样子。也不知道当时的100余元是个什么概念,只是听说他们卖了一部分的不动产,之后陆陆续续销声匿迹了。

  

  承载历史的是永垂不朽的古迹,

  如今站在白沙古井旁,

  当年被热捧的对象现在却鲜有人问津,

  回想当年井旁排队取水的闹市盛景,

  不免因为历史变迁以及光阴流转而略微感慨。

  身为一名长沙人,你喝过白沙古井的水吗?

 

【作者:】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白沙井 白沙井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