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的《使西纪程》 遭遇毁版的背后真相

  文/甚之

  140年前,郭嵩焘出使英国时写了一本日记《使西纪程》,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遇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禁其流传。12月9日,一位汨罗的收藏界人士向人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使西纪程》,这使得人们对《使西纪程》遭遇毁版的原因有了新的兴趣。

  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在国门被迫打开一段时间之后,因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杀,迫于英方压力,朝廷才不得不考虑派大员赴英“谢罪通好”,遂有命湖南长沙府湘阴人郭嵩焘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之举。以“洋务精透”、思想超群、敢于直言著称的郭嵩焘,为进一步“通察洋情”、探究西学和西洋政教,以望六之年、抱病之躯,毅然就道。这就是郭嵩焘的出使。

  朝廷在决定向西方派遣驻外大使的同时还规定:应将所交涉的事件、各国风土人情,加以详细记载,及时向朝廷报告,以便能够洞悉各国情况,不致办理外交时毫无把握。朝廷的这一规定正合郭嵩焘将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以使国人从“天朝上国”、视西方文明为异端的迷梦中惊醒的心意。自 1876年12月2日在上海虹口登上英国邮轮启程的那天开始,郭嵩焘就每天坚持写日记。到了伦敦后,他将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这几十天2万多字的极为详细的日记稍加整理润色,定名为《使西纪程》,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大概至迟在1877年的农历三月份,《使西纪程》一书便由同文馆刻印出版了。

  李鸿章得以先睹为快,并大加称赞道:“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崇论闳议,洵足启发愚蒙”。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思想守旧的士大夫义愤填膺,对之口诛笔伐。时人说此书一出,“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总理衙门大臣大学士李鸿藻阅后,“大为不平,逢人诋毁”。湖南的著名学者王闿运在读了之后说,“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越中俊才”之称的学者,同时也是郭嵩焘的朋友李慈铭读后,更是痛斥郭嵩焘不该对外国“极意夸饰”,说西方国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之类的话是没肺没肝,刻印此书的人是居心不良。

  在一片谩骂声中,用心之毒与出手之辣的,当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何氏上了一份奏折,进行了十分严厉的参劾。他首先指责郭嵩焘在书中一再侈言俄、英诸国富强,是为了取媚外国,“丧心失体,已堪骇异”;其次,他认为最为荒谬的是,郭大臣竟然说西洋立国也有二千年,且政教修明,智力兼胜;第三,他认为郭嵩焘不能一味主战反和的主张,“岂止损国体而生敌心,直将隳忠臣匡济之谋,摧天下义愤之气”。等等。在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后,何金寿进而指出,郭嵩焘是在故意夸大恫吓,目的是为了“挟以震骇朝廷”,“摇惑天下人心”,灭自己的志气,长洋人的威风。因此请求朝廷立即下令,将《使西纪程》一书严行毁禁,“庶于世道人心尚堪补救”。

  以上议论和疏参,无疑形成了不利于郭嵩焘的一边倒的舆论。面对朝野的一片谩骂讨伐声,慈禧太后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并下令《使西纪程》毁版。《使西纪程》虽然毁版了,围绕《使西纪程》的斗争却没有结束。《使西纪程》毁版不到一年,郭嵩焘就被撤职。次年,郭嵩焘黯然回到长沙,在湘阴老家度过了余生。

【作者:甚之】 【编辑:饶丽】
关键词:郭嵩焘 使西纪程 掌故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