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6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全程铂)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由湖南省单位主持完成的12个项目获奖。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世界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
此次湖南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其中,既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成果;也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辟研究新思路、填补技术空白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还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技术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1940年,大风导致美国塔科马大桥倒塌。至今,大桥倒塌视频还在网上流传,通过画面可以看到,桥面像纸片一样被吹起,又像油条一样扭曲在一起,随后坍塌入海。
这一事件打开了桥梁专家对风振问题的研究之路。原来桥梁跨度大了,桥梁结构刚度变小,大风吹过、车辆走过就会有振动,危害很大。
解决桥梁振动问题,需要用到阻尼器,它通过制造阻力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帮助物体更快地达到稳定状态。然而,在本世纪初,我国大桥减振普遍使用的还是国外的液压阻尼器。这些国外进口的大型液压阻尼器在使用3至5年后,往往因机械摩擦而漏油失效,不仅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维修与更换,也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构成威胁。
瞄准桥梁减振这一工程急需的重大难题,陈政清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坚之路”。抱着“让中国人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做出一项新贡献”的信念,以“就算跌倒一百次,也要站起来一百次”的坚持,陈政清院士团队发明了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
该技术不依赖摩擦、不需要密封、结构简化、长寿命、高可靠,解决了电涡流不能用于桥梁结构工程减震的难题,已推广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川藏铁路藏木桥等120余项大型工程。该成果也是百年来世界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
湖南实现三大奖种全覆盖
从获奖奖种来看,湖南实现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种的全覆盖。除一等奖项目外,“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等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等2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超算与智算融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等7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以第一完成单位计算,湖南大学共主持完成4项获奖项目,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各有3项成果获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湖南科技大学各有1项成果获奖。
“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项目由中南大学李夕兵教授团队完成。在20多年的深入研究中,李夕兵教授团队针对深部开采的复杂受力环境,构建了深部岩体非线性动静组合加载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的试验设备与方法。团队开发的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为国际上深部岩石力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创新性的新方法和新系统,引领了国际岩石力学的发展方向,为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50多家科研机构和矿山企业中成功应用。
“超算与智算融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由湖南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李肯立主持完成。项目成果拓展了国产超算应用领域,有力支撑了国产大飞机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曙光、阿里、腾讯、移动、华为等企业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