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严圆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刻理解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科学的实践指导和正确的价值指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和成功实践,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论断、作出了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重大部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然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立场,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以改革开放新作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发挥其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与深刻认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我国改革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理解其理论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实际,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进程中,正是因为在我们党科学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和推动工作,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正确价值指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用实干答好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4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人民”属性,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改革发展,以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遵循,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不断探索和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改革没有完成时,实践永无止境。实践不断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又催生一次次重大改革。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长沙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