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封二(F02)

返回版面

我们总会在某座雪山下相遇

      洪孟春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采访短短数日,虽是雪泥鸿爪,却似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告别。我不是第一次走进贡嘎,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告别西藏。

      作为长沙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中的一员,我的灵魂早已洗刷一新,静静地泊在雪域高原。

      在西藏的三年,我断断续续写下了散文集《高原之上》,我记录下这里割舍不断的人和事,记录下那些别梦依稀的贡嘎时光、雪域山水,那些绵绵无尽的藏地风情、枕上乡愁,那些孤光自照的陋室遐思、高原行吟,从此它们不只是远方的一片云彩、一道闪电,那些壮美辽阔的星空与云海,那些淳朴讷言的藏族群众,那些躬身入局的援藏者,那些义无反顾不问归期的奔赴与热爱,都成了日常生活中最阔大的真实,都成了直抵灵魂的坚定力量。

      “我更关心一堆土的去向,一块石头的来源,一车水泥的标号。关心一条路,几时抵达山沟深处的人家;关心一座桥,何时到彼岸;关心我的脚板,能否接上高原的地气,生根发芽。”离开西藏以后,我在一首长诗《在高原的梦境里度过余生》中这样写道。3年援藏岁月过去了,又似乎永不会过去。高原的种种,早已刻满我心扉,像一道道无法抗拒的印痕。我知道,从今往后,我将魂牵梦萦,在高原的梦境里度过往后的岁月。

      时间不语,却总能给我们答案。

      30周年回望,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再次进入西藏。这是一次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眸,更是向时代表达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30周年回望,竟似一次归心似箭的故地重返。那朵格桑花分外妖娆,那条天路何其壮美,美丽的邦典之乡越来越成为长沙人民的深情牵挂……如此种种,对于援藏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馈赠。

      援藏队员,从来不是西藏的过客。他们中,有人来过,却申请一来再来。离开的人,已将生命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了雪域高原。每个援藏人都有自己的“传说”,都有一段与雪域高原割不断的情。


      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在这片高原冻土上,种活一棵树是艰难的事。但前赴后继的长沙援藏干部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棵树,挽手成林,顽强生长。


      他们的皮肤逐渐黢黑,高原红烙在脸上,许多人每天要靠安眠药才能睡上几小时。采访中,他们不想过多地谈论艰辛,但每个人都会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19个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未来,还会有更多援藏干部来到这片热土。


      我们总会在某座雪山下相遇。雪域高原,已成为我们在往后的岁月中徐徐回望时永远的情感归宿。


      这,是贡嘎与长沙的故事。这,也是中国故事。


      这故事,不休不止,山河共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