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撑起浏阳8000万元产业

不久前,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家乡的宝藏”系列节目中,廖素平(右)登台为白沙豆腐代言。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可夫

  不久前,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家乡的宝藏”系列节目中,来自浏阳的白沙豆腐又俘获了一批“吃货”的心。

  事实上,作为“浏阳十大特色小吃”之一,产自大围山麓的白沙豆腐早已远近闻名,并被称为“浏阳一绝”。在浏阳不少地方吃饭,白沙豆腐是必点的一道菜。

  山泉豆腐、油豆腐、霉豆腐……记者近日在大围山镇白沙村采访发现,一块吹弹可破的小豆腐,居然撑起了一个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的大产业,让村民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踏实。

  “豆腐西施”年售豆腐超百万元

  今年45岁的廖素平是白沙村何平组村民,“白沙何氏”豆腐的女掌柜,“豆腐西施”是她给自己取的微信名字。上午10时,走进她家的豆腐作坊,工人们都收工了,连夜制作的新鲜豆腐也已发车送走,但作坊内仍弥漫着浓郁的豆香。

  “头天晚上9点开始泡黄豆,凌晨2点工人来上班,磨豆子、煮浆、分离、点卤、装箱、成型……”廖素平一个个环节向记者仔细介绍。

  点卤是做豆腐至关重要的一环。廖素平深谙其道,“生石膏买回来后,放灶膛里用火烧透烧熟,再用清水搅拌均匀,然后在烧开的豆浆里点卤。石膏量一定要恰到好处,做出来的豆腐才能保持好形状,且口感鲜美嫩滑。”

  廖素平做了18年豆腐,一开始觉得在霉豆腐厂打工每月就三四百元工钱,又不方便带孩子,索性就在2001年回家开了豆腐作坊。最初,一天只能做10多公斤豆子,挣个二三十元钱。一次偶然机会,浏阳城区圭斋路农贸市场的一个老板成了廖素平的“贵人”,“他觉得我做的豆腐好吃,就帮我代销。”

  创业第二个月,生意就开始红火起来,一个人吃不消,丈夫何金辉也从工厂辞职回到家里帮忙。“虽然很累,但很开心,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元,我们俩当时打工加起来才1000多元钱。”

  现在,廖素平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大,在浏阳、长沙城区不少农贸市场都有合作伙伴,每天平均能做两三百公斤豆子,豆腐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万元。

  年产值8000万元,“白沙豆腐”要抱团发展

  廖素平自称“豆腐西施”,其实也有她的“小心计”,“我就是想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我们家的豆腐,同时也算是推广白沙豆腐。”

  正在浏阳“寻宝”的《天天向上》给了她一个更大的推广平台。“带到节目上的白沙豆腐,有红烧豆腐、鸡汁油豆腐、卤豆干,大家都说好吃。” 廖素平很开心,她笑言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现场照片把我拍得胖了一圈,哪像个豆腐西施?”

  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吴勇说,做豆腐一直是白沙村(以前是白沙乡)的传统产业,以前家家户户都能做,现在像廖素平家一样上规模的豆腐作坊,村里就有10多户,大家共同租赁一辆货车,每天凌晨发货送往浏阳、长沙。

  白沙豆腐凭什么在市场叫得响?吴勇说,一是这里的水质好,用的大围山泉水;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做法有其独到之处。

  白沙古镇“水乡人家”饭店老板娘廖玉华是廖素平的堂姐,她说,来白沙的游客吃饭必点白沙豆腐,“水豆腐、油豆腐炒肉、豆渣、豆皮……我能做十个豆腐菜。”

  白沙豆腐产业上还有重要一物不能不提——霉豆腐。记者来到白沙村凤山组的至善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将一瓶瓶“湘妹子”霉豆腐打包装箱。

  公司负责人李孝仁告诉记者,去年生产销售霉豆腐200多万瓶,产值1300多万元。

  据了解,白沙村霉豆腐生产企业共6家,加上生鲜豆腐作坊,豆腐产品年产值8000万元,共吸纳300多人从业,涉及全村三分之一的家庭。

  大围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豆腐已成为白沙村的支柱产业,当地计划引导相关生产企业、家庭作坊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发优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向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迈进的步伐,让白沙豆腐香飘四方。                                                

【作者: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可夫】 【编辑:曾茜】
关键词:豆腐 浏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