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家黄跃良 他的收藏堪称“传奇”

“传奇”收藏家黄跃良。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他的藏品中有多件国宝级文物

  几案上摆放着商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和三彩陶;宋元名瓷和明清官窑瓷随意地放在角落里;各式各样的佛教造像或依墙而立,或陈列于窗台上;剖开的玉石水润光泽,堆得如同一座小山……

  这样的情景不得不令人惊艳!前日,当记者走进位于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水街的长沙龙翼文博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第一感觉就是黄跃良收藏的文物太多了,目不暇接。

  “这些还只是一部分,受到场地限制,大部分藏品还只能堆放在仓库里……”因为只收不展,只进不出,到目前为止,黄跃良已收藏各类文物万余件,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其中国宝级和国家一、二级具有历史文化研究重大价值的文物就有4000余件。“包含了商周、战国、西汉的青铜器300余件;唐、宋、元、明、清朝官窑瓷器近2000余件;玉器、翡翠、宝石1000余件;历代名家字画、木器、各类宝石原石600余件。”

  同样“淘了一屋子古玩”的长沙县民间收藏家范季明因为与黄跃良是老乡,“经常去参观黄跃良的藏品,他的收藏真是让人羡慕!”年近70岁的范季明表示,这辈子他见过的民间收藏家多,但像黄跃良这样的民间收藏家却没见过第二个,“他的收藏可以堪称传奇”。

黄跃良收藏的大明成化酒具瓷器。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一次奇遇让他走上了收藏之路

  “这个瓷瓶是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器腹为主题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纹,辅助纹饰有杂宝,缠枝番莲和莲瓣纹等……”只要一说到文物,今年55岁的黄跃良眼睛“放光”,娓娓道来。

  黄跃良的收藏经历,真还是一个“传奇”。因为家里穷,黄跃良只是读到初中一年级就弃学了,“家里没吃的,我就在外面漫无目的地流浪”,15岁那年,黄跃良流浪到了江西宜春,“正是像现在这样的大热天,走着走着,就晕倒在路边了”。幸运的是,一位童颜鹤发的长者收留了已经饿得只剩皮包骨头的黄跃良,“老人家无儿无女,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我咧,当然也乐意”。

  “我不知道老人家以前是做什么的,听当地人说,他是一位神秘的高人!”一老一少相依为命了几年,已是80多岁的老人家身体每况愈下,“那天,他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一幅书法和一只瓷碗交给我,嘱咐我不管遇到什么,都一定要好好保存……没过几天,老人家走了。”

  料理完老人家的后事,黄跃良揣着老人家留下的书法和那只碗去附近一个木匠家当上了学徒,“没事的时候,我把那幅书法拿出来看,字写得刚劲有力,真是漂亮,一看署名,吓了一跳,原来这是一幅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著名书法艺术家翁同龢手书的《阿弥陀经》!”但直到后来,黄跃良才知道那只青釉海棠式碗是明代浙江慈溪越窑烧造的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就这样,黄跃良从喜欢翁同龢的那幅书法作品开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古玩收藏之路。学完木匠学泥匠,上个世纪90年代初,黄跃良拉起队伍开始在外承揽建筑工程,“这么多年下来,我承建的各项大中型建设工程数十个,确实也赚了不少钱,但这些钱除了满足必要的生活外,我都用于古玩和玉石等的收藏上了……”

黄跃良收藏的清朝乾隆年间的色釉大瓶瓷器。

  市民即将可以“把玩”其藏品

  “于我来说,收藏是我这一生最妙的事情,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除了收,黄跃良的乐趣还在于学,“比读硕士、博士还刻苦”,只要一有空闲,黄跃良就会对照《国家一级文物鉴定集》等书籍去看自己的“宝贝”。“你看这套大明成化酒具,撇口、斜壁、卧足。内壁白釉,外壁花彩纹饰……书上说,这些瓷器在明万历时就十分昂贵,属于世间稀世之珍宝。”

  由于不对外展览,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黄跃良的藏品。但这个现象即将打破,市民很快就可以欣赏、“把玩”到黄跃良的藏品了。日前,长沙县有关部门决定利用黄跃良的藏品,由黄跃良个人投资5亿元在开慧镇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目前一期工程提供的50亩地已经批了,项目已进入征地、立项、规划设计建设阶段。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建设一个30000多平方米的长沙龙翼文博馆,把我的这些藏品展览出去,让更多的人来观摩、研究!届时,我会‘做一个可上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可以将文物瓷品拿在手上细细把玩、鉴赏。”

  黄跃良对古代文物的爱深邃真诚,对文物收藏有一种特立独行式的固执癖好,几十年如一日与古代文物相伴,生活在其中的乐趣无不触动人心。

【作者:范亚湘】 【编辑:曾茜】
关键词:收藏 黄跃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