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刃 | 心富德厚,无远弗届

  沐刃

  去双峰拜谒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于我是密谋已久,可真正成行,却是机缘巧合。

  公休假期最后一天,本想去 “三馆一厅”溜达,可是,到达后却被告知当日为例行闭馆日。悻悻然中,打开百度地图,一番浏览比选,把目标定在富厚堂。

  走长韶娄高速,然后拐入S61岳临高速,又转入省道S314,再曲曲折折地西行约15公里,两个小时左右,到达富厚堂西南侧的停车坪。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踏入宅西门,直入“半月台”,面向东南而立,眼前是碧波潋滟的半月荷塘,丝丝细雨飘洒在水面,形成点点涟漪。转过身来,抬头即是“毅勇侯第”四个烫金大字。

  游客不多,于我最是喜欢,清静安然,慢慢行慢慢看。跨过挂着“毅勇侯第”的大门厅,迎面而来是绿意葱茏的大草坪,据说面积八百多平方米。穿过草坪,沿台阶拾级而上,迎面是正厅外由曾国藩手书的“富厚堂”三个大字,端庄富贵,悬挂中央;两旁是他儿子、外交家曾纪泽的篆书联“清芬世家,盛德日新”。据说“富厚”一词出自《汉书·功臣表》:“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进入正厅,才发现建筑的内墙一律是土砖,门板上只有简单的雕刻,方梁圆柱则是素面朝天,毫无雕梁画栋的感觉。中厅悬匾“八本堂”,也由曾纪泽手书,上面抄录了曾国藩当年制定的八条准则:“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厅里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于是沿着回廊右拐,经过荷花池,沿小径直奔北侧人流稀少的思云馆(曾氏为父母守孝之处)。大门两侧的对联为——“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净,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人高”。据说,在思云馆居住的这段时期,曾国藩反思几年来抗击太平军遭遇的种种挫折和失败,最终领悟到,做人不能太自信、太强悍,更不能一人尽享天下功劳美名,他接受了老庄关于人生须顺应自然的道理,懂得了以柔克刚的深远含义。

  正是在这里,曾国藩完成了他人生思想的重大转变。

  重新回到八本堂两侧的十余间房屋。从北往南,一路穿堂过室看将过去,我读到的那些联语,折射出曾氏内心深处深深的危机感,令人震撼,甚为钦佩。譬如——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而当我站在荷花塘中的拱桥上远观整个富厚堂时,我品味出的潜台词是低调、藏拙与收敛,丝毫不见张扬之气。至少从外面看去,富厚堂非常简朴,既无亭台楼阁,更无霸王之气。

  人,很难清醒地认识自己,其实,更难的是战胜自己。因为,是人皆有惰性;是人,只愿走捷径,难下苦功夫。然而,曾国藩的一生功名、所作所为,恰恰是不断克服惰性,与自己作斗争的结果。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这是曾国藩题赠江西奉新九天阁的楹联。这副楹联,可以说充分折射了他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

  首先,他爱书惜书,饱读诗书,坚持不懈。曾国藩曾经在一封家信书的结尾给自己及弟弟提出三个要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其次,曾氏勤记日记,于日记中反思。据悉,他从1842年(31岁)时起,“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曾氏勤撰家书,布道传经——关于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关于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等等。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再者,他注重子女教育,信奉耕读传家。在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他一再强调:“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在曾国藩看来,只有耕读勤勉,才能使家庭更兴旺。

  正是有了这样严谨的家教,曾氏门第没有制造一个纨绔子弟,而是培养出二百多位成名成家的人物,他们很少做官,却在教育、科学、艺术方面卓有建树,像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我看来,曾氏是真正做到了以内心富足,求厚德载物——是啊,富厚堂果然富厚,但富而厚之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德行与文化。

【作者:沐刃】 【编辑:谭伟】
关键词:橘洲 富厚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