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惟凭明月吊光中

  编者的话


  1928年重九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今年12月是他逝世周年。从1999年开始,余光中先生曾4次访湘。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元洛先生与余光中先生以诗为媒,相互往来唱和,结下深厚情谊。今日重九,本报特刊发李元洛、黄维樑合著《壮丽余光中》(九州出版社2018年7月版)一书序言(有删节),以飨读者。
 

  流年似水,逝水流年。

  丁酉岁高秋之日,拙著《诗美学》(修订本)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满座的高朋之中,有我缔交30余年的良友、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维樑博士,也有我20多年来彼此都未相忘于江湖的小友、任职于九州出版社的李黎明君。黎明熟知维樑与我和台湾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多年亦师亦友,写过不少有关文章,于是提议由维樑和我合编一本有关之书,可供众多的“余迷”“余粉”悦读与快读。此议一出,我们即欣然认同,于散会后便分头准备。余光中的生日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维樑十月间飞去台湾高雄市中山大学贺寿。寿星虽因不久前不幸摔伤而身体大不如前,亦不能再登高作赋,但听维樑告知此一书讯,也表示乐观其成。我因此书戊戌年有望作为他庆寿之礼,在祈祷他南山之寿的同时,私心也不免其喜洋洋者矣!

  然而,12月14日中午维樑忽传噩耗,余光中因病重竟于当日凌晨不辞而别,驾鹤仙游!我如蒙电击,呆坐书房,忆及三十多年来的前尘旧梦,往事历历,有如昨日而并不惘然。犹记我于1980年10月参加福建的一个诗歌研讨会,会后去鼓浪屿而路经泉州,同行者有当时的报告文学名家罗达成君。在泉州的总工会招待所下榻,发现总工会所属小报的副刊《百花园》上,印有余光中的《乡愁》与《乡愁四韵》。这是我与余光中的不期而遇,也是首次纸上相识。这两首诗给我极大的刺激与震撼:世间竟还有如此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好诗!回到长沙不久,我即草成《海外游子的恋歌——读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与〈乡愁四韵〉》,发表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名刊《名作欣赏》(1982年第6期)。此文随即为香港的《当代文艺》杂志所转载,编者按语说它是“大陆介绍评论余光中诗作的第一篇文章”。拙文虽是大陆推介余光中这两首诗的第一篇,但最早倾心推许余光中诗的,还有四川诗人流沙河先生。此后,我和余光中就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并陆续撰文评价他的作品和诗观。与此同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的他,也介绍他的同事黄维樑君与我通信。由维樑策划邀请,1985年夏日,在余光中回台湾执教位于高雄的中山大学前夕,我终于到港与他第一次握手,说不尽的行路难,说不尽的相见欢。初见匆匆,我请他在临行前的百忙中拨冗接受采访,题为《海阔天空夜论诗——台湾诗人余光中访问记》,分别发表于大型文学刊物《芙蓉》与香港的《星岛晚报》,这大约是祖国大陆发表的采访余光中的首篇文章。其后的三十余年中,我们常有书信往还,间或有文学活动之聚会,我仍继续或撰文评介他的诗作,或就散文创作问题采访他,或抒写他在大陆与台湾的游踪。我的上述种种文章,大致都选录在与维樑兄合编的这本《壮丽余光中》书里。

  早在1972年,余光中就曾撰《朋友四型》一文,收录在他后来赠我的《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一书之中。他以幽默机智之笔,论说朋友大略可分为如下四型: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他说:“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淳。”余光中长我九岁,亦师亦友,亦友亦师,他当然属于“高级而有趣”一型。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与为人之风趣睿智,大抵与宋代之苏轼相当。这种朋友当然可遇而不可求,幸亏我和他生在同时而非异代,而且我不求而遇并遇而成友,应该说是人生幸事,不亦快哉。我不仅多次听他谈笑风生,短则如文化珍品,长则似精神盛宴,我不仅蒙他鸿雁传书,至今珍藏有他的数十封书信,而且还有令我感念而不忘的是,时间真正贵如黄金的他,百忙之中还曾赠我两序一诗,两序一为我的散文试笔之作《吹箫说剑》的代序《落笔楚云湘雨》,一为我编著的《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的代序《选美与割爱》(该书修订后易名《繁星丽天——千年唐诗现代读本》,即将由中华书局印出),序犹不足,复赠以诗。

  令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还有我访台时他对我的倾诚接待。1994年夏,我应台湾的文艺家协会之邀访台一月,并接受由其颁发的第三十四届文艺评奖之文艺评论奖,在此期间曾从台北而南下高雄。教、撰两忙的余光中亲自驾车来车站迎候,让我和陪同南来的诗人向明,在城内他家下榻,而他与夫人则临时移居学校之宿舍。高雄三日他全程相陪,游览澄清湖,远去宝岛最南端之“鹅銮鼻”于夜色中观星听海,天色未明复步行灌木丛生的海滩赴东海岸之终点“龙坑”,共同瞻仰太平洋日出的壮丽盛典。随后我虽作《澄清湖一瞥》《观山朝海》二文以记,可叹今日斯人已去,一切皆为徒供追怀之陈迹矣!

  早在1987年,我在大陆名刊《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隔海的缪斯》一文中就曾经说过:“我相信,时间,这位公正严明的裁判者,最终会以不锈的锋刃,将余光中的名字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诗的历史上。”我现在要补充的是:“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不管时间怎样无情流逝,不管读者如何爱好各殊见仁见智,这位当代文坛罕见的全能型文学天才,其成就与影响大体有如宋代的苏轼。作为诗与散文兼胜的真正的大家,他的名字已经煌然镌刻在中国新诗史上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并且必将传之久远!”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但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光中兄文学的丰碑和我永远的纪念。

  光中兄千古

  九十华英,绣口锦心,五彩笔挥之,霞蔚云蒸,赢得文名传宇宙;

  卅年文谊,高山流水,伯牙琴已矣,海宽浪阔,惟凭明月吊光中!

【作者:李元洛】 【编辑:黄能】
关键词:余光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