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斌:红旗飘四海 星火耀九州 ——井冈山游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日讯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8岁生日。

  初识井冈山,还是孩提时代的课本上。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学过毛主席这首大气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井冈山便刀砍斧楔般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从那时起,我就景仰井冈山,向往井冈山,梦想有朝一日登上井冈山,一睹她秀丽而又雄伟的风采,领略她那激越而又悲壮的神韵。

  曾几何时,有好几回出差开会从井冈山下过,都无暇拜访她,只能带着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离开。前几年,又有好几次机会去亲近她,不想因种种缘由未能成行。6月下旬,“百年国学进老区”巡回系列活动有一站刚好安排在江西吉安,活动时间比较宽裕。于是,我抽空来了次说走就走的圆梦井冈山之旅。

(井冈山游玩图。)

  井冈山,我来了!这是一片绿色的山,这是一块红色的土,这是一个奇特的摇篮。这里苍松翠柏、风景如画,这里曾烽火连天、硝烟四起。“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董必武这样评价井冈山。她从红色中走来,我向绿色中走去。“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朱德总司令称其为“天下第一山”。面对崇山峻岭和淳朴忠厚的井冈山人,我深深感到如果只把这里当作红色旅游胜地,仅仅用耳闻目睹去感受她已经远远不够。这儿的山、水、人,这儿的树、草、石,我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感悟山的灵魂、感悟人的精神,感悟这块神奇的土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造物主是神奇的,他轻拨巧手,就将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的五百里井冈点缀在罗霄山脉的中段。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次年,这支队伍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宁冈汇聚,毛朱两双巨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握,握着了中国的命运,扭转了中国的乾坤。两双巨手一挥,一股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井冈山便抖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千山万壑、层峦叠嶂敞开了胸怀,溪涧流水、沟渠山川张开了手臂,以热血和乳汁哺育中华民族的栋梁,保卫革命的星星之火。茅坪河送来了红薯,五斗江捧上了草药,村村寨寨献上了糯米糍粑,竹篮背篓里带来了拥军鞋……三湾的红枫,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大小五井的杜鹃花,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囗的梭子、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一景一物,把井冈山绘成一幅红色画卷,一呼一唤,把井冈山谱成一首革命史诗。

(井冈山游玩图。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第一站参观黄洋界。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毛主席曾作词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了红军,有了黄洋界之战,有了毛主席的诗词,使得黄洋界名扬四海。黄洋界原来叫“黄杨界”,因姓氏“杨”和“洋”同音,就成了现在的“黄洋界”。又因为海拔1343米,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云雾茫茫,如同汪洋大海一般,又名 “汪洋界”。我拾阶走上最高处,来到了黄洋界纪念碑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碑刻在迭翠的峰峦间灼放着灿灿金光。这里地狭势险,一峰独峙,易守难攻。从峰巅之上四下望去,真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纪念碑下有一门铁炮昂首嵌于山石之上,正对着峭壁下的山谷,仿佛还在向着来犯之敌咆哮。云雾蒙蒙,好像是炮弹炸开的烟雾。铁炮虽已锈迹斑斑,但炮筒上面被游人抚触得有些光亮。我也忍不住抚之追昔,感慨万千。在黄洋界上,我还看到了当年击垮顽敌指挥所的迫击炮,看到了居高临下的战壕工事,看到了毛主席的亲笔题词。身临其境,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胜利的夜晚,回到了那个众人引吭高歌同舞红旗的昨天!站立界上极目眺望,群山尽览,让人顿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气!黄洋界,不愧为天下第一险,不愧为"五井"第一井。这是英雄们激战尤酣的地方,这是英雄们气贯山河的地方,这是英雄们血染大地的地方!这里有过英雄的歌声,有过英雄的笑声,有过英雄的吼声,有过英雄的枪声,也曾有过英雄的哭声悲声!俱往矣,八十多年挥指而去。今天,我们的足迹踏在先烈们的足迹上,或许已无从知道英雄的名字,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流淌在地下的鲜血,正沿着我们的双脚流向我们的心脏,传输给我们井冈山的英雄精神。

  龙潭,是此行第二站。它由五龙潭和金狮面两个景点组成,是以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进入其间,古木参天,树荫蔽日,岩壁陡峭,无不鬼斧神工;深潭碧水,蓝若晶石,缠绵小溪,清澈明亮,恰似天造宝镜。尤其是那迷人的瀑布,人未近而声先至,玲珑剔透的水珠四溅而起,阳光映射下,好似五光十色的宝石扑面而来,分外美丽。氤氲水气携势生风,吹弯了潭水周围的林木,也给游人带去凉澈心扉的富氧呼吸,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仰望神女瀑布,犹如通体雪白的仙女在翩跹起舞,衣带飘零秀美,随风悠然而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临近感受她的气势,又像是从天而降的九爪蛟龙,夹带着四溅纷飞的水滴,仿佛在吞云吐雾,抛珠散玉,摄人心魄,美不胜收。在感受了如此壮美的胜景后,午餐后的懈怠疲惫早已随空消散,留下的,只有对那人间阆苑的由衷赞叹。

  大井,是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故居。沧海横流,桑田变幻,历经战乱,这里竞然留存下来了三大原物。一是"读书石"。院子里有一块石头,形似巨蟾,毛委员曾在这块石头上读书和批阅文件。静观其石,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毛委员被西下夕阳金光映照,在这里静静地坐下来,面对群山,点燃一支香烟,翻开一卷书籍,逡巡在浩瀚的学海,深思着革命的前途和方向。我按捺不住神往,庄重地坐到了"读书石"上,只愿沾沾一代伟人的千古才情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慨。二是"残墙"。在国民党白匪用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洗劫井冈之时,大井总会首当其冲,受损最重,仅仅留下了两堵布满弹孔的断壁残垣。解放后几次修复此处,匠心独具的工人师傅巧妙地把残墙与新墙镶接加固,给游人留下了一面抚今追昔的"照墙",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史实,让无数游人在残壁前慨叹唏嘘不已。看到这两块残墙,我忍不住把手指伸进弹孔,恨不得抠出一颗颗弹头,射向那些无恶不作的匪徒,为长眠于此的先烈们报仇雪恨。三是"古树"。在毛主席故居后,有两株参天蔽日的古树相伴而立,一株是楠木,一株是红豆杉,都是难得的珍稀树种。它们像两位忠于职守的哨兵守卫着故居的后方。这两株大树当年连同故居一起毁于战火。在漫长的白色恐怖之下,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两株古树一直处于枯萎状态。而当毛委员领导的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得天下建立新政权之后,两株古树竟奇迹般地复活并蓬勃生长,直至如今根深树壮、枝繁叶茂。真是枯木逢春昭盛世,树通灵性显神奇。

  接下来,我游走在一排排低矮的房舍,出进于一间间低矮潮湿的小屋。看简陋的桌凳,陈旧的灯盏,破损的衣服,粗陋的刀枪……我仿佛领略到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的英姿;仿佛目见了红军战士冲锋陷阵的神勇;充分感受到了红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感人场景。在茅坪“井冈绿林好汉”王佐的旧居,我虔诚地走进毛委员居住的八角楼,仿佛看到了八角楼射出的灯光,看到了毛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不朽篇章。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我向长眠在这里的130名红军伤病员,献上我深深的哀思。墓下埋葬着1929年1月被敌人杀害的红军烈士,这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他们中间仅仅只有20个人留下了名字……

  第二天上午,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地势高峻,依山而建。牺牲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先烈们就长眠在这里。首先,我缓步进入纪念堂,向死难烈士鞠躬默哀。在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下,我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据介绍,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有48000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在纪念堂大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它寄托着后人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深切怀念,同时,它也默默向人们述说着当年井冈山斗争的血雨腥风和艰难卓绝。庄严的纪念堂左侧厅,印刻着部分烈士的事迹,有些却只有名字没有照片。对那些未曾记载却已为新中国默默付出生命的革命前辈们,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信仰,孕育出新中国革命的种子与希望,是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的这颗弱种,野火春风,绝处逢生,星火燎原,蓬勃发展,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缅怀他们,感恩他们。安息吧!先烈们:红色的信仰,我们会代代相接,幸福的生活,我们会更加珍惜!

  每逢瞻仰陵园,我的心总是沉重似铅,肃穆有加,进入井冈山陵园这种感受则较前更甚。以前瞻仰过的革命陵园中的英灵,就是继承和延续着长眠在此的英灵们的遗志而前仆后继,是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后来者的勇往直前。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号,他们是革命的长明灯,他们是革命的奠基石,他们是英雄中的英雄。我惊讶于这么有限的土地下竟长眠着四万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两年多时间,四万多亡灵,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仅反映了敌人的残酷和革命的艰苦,更向后人昭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世界大同、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为了崇高理想而不惜流血献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让我们深深地鞠躬吧,表达我们的无尽哀思,表达我们的无限敬仰,表达我们继承遗志奋勇向前的决心。

  走过陵园纪念碑广场下山山腰处有一座雕塑园,这就是袁鹰先生笔下记叙的《井冈雕塑园》,园里肃立着十七位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领导和烈士雕塑,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一一向栩栩如生的塑像行注目礼。在继续往下走的路上,有一条长长的碑廊,镌刻着数不胜数的题词和诗作。其中,我看到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魏巍先生的一句话:“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伟大。”是的,上井冈山是伟大的,也是划时代的,不上井冈山,就走不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下井冈山也是伟大的,同样也是划时代的。因为不下井冈山,就走不上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康庄大道。上山下山都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缺了哪一笔,中国革命现代史都需要重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都将改变轨迹。

  从革命陵园出来,紧接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馆体建筑古朴庄严,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馆内珍藏革命文物6324件,文献资料5000余份,历史图片4000多幅。还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视察井冈山的照片和题词,红军战士重上井冈山的电视纪录片以及一批社会各界著名人士的书画墨宝真迹。博物馆占地1782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在布展方式上,采用大框架、立体版面,集中形象地宣传、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全部展厅共分为“序厅”、“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等19个场景。展厅的总体设计基调大气、简洁、明快、庄重,综合运用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等多种元素,把历史瞬间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现场感极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八角楼的灯光”部分,复原了当年的八角楼,动态演示了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真实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令人如临其境,由衷赞叹。

  游览完代表性的景物,我神思飞越,意犹未尽,感慨万千。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两游黄山后,赞叹:“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在他眼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在我看来,井冈山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山"。因为她是一座红色的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她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山"! 史海钩沉,江西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并不太高,然而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缺了它,历史就无从进行和延续。中国革命从这里发源、蓬勃和壮大,再沿着长征之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走到延安,从延安走到了西北坡,最后走进了北京城。南昌、井冈山、瑞金……一个个响亮的地名,点缀在江西的这片红色的大地上,也镌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便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从此,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永放光芒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三天的所见所闻象电影画面从眼前飘过,但真正刻在脑海深有的只那旧居里的油灯、博物馆里锈蚀的大刀、长矛,展柜里的竹钉、土雷和红米、南瓜和草鞋。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从始至终都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毛主席说过,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想,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与物质生活没太大关系的,关鍵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目标来支撑。当年井冈山的红军战士们穿行在山涧密林之中,生活在困苦卓绝之境,战斗在敌人的围剿之中。虽然一切都是艰苦的,但是他们的心中、脸上还有歌声里洋溢着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执着和甘舍生命的追求,他们每个人都装有为全国工农群众得解放的凌云之志,用舍身取义点燃星星之火,用前仆后继汇成燎原之势,烧红了湘赣边界,烧红了江西大地,直至烧遍了全中国至今生生未息。这就是无数井冈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淬炼而成的井冈山精神的神圣力量!

  六月的井冈,满目层林青翠,四处瀑布飞流,感受不到初夏的难捱闷热。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大地上,漫天战鼓和滚滚硝烟也早已远去。回首看井冈,弥漫的是醉人的安详和宜人的清凉,凝思叹井冈,传承的是无数英烈们的故事与永生不灭的信仰!井冈山,没有名山大川的自然、文化、历史的厚重积淀,没有古刹寺院的暮鼓晨钟和旺盛香火,却有着独树一帜的革命精神和长明不熄的红色火种。这里有着远超名山大川的文史魅力,有着远超名刹梵音的无边法力,吸引着无数游人来瞻仰膜拜。她用精神灯塔的光辉照耀着共产党人奋勇向前,她用圣地摇篮的吱呀激励人们迸发民族蓬勃的力量,挑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这座算不上高山的"高山",从1927年开始,便在人们心中巍峨挺立;这座不算有奇峰险岭的"奇山",用她的敦厚孕育出雄壮的星火燎原!三天转瞬即逝。井冈山那翠绿葱茏的大地,那鲜血浇成的红壤,那山涧飞溅的泉滴,那清凉惬意的空气,那红米饭南瓜汤的回甘……汇聚成红色圣地的神韵,厚重地沉积在我心底,永远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忘,而将会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突然间,发现此次行旅,留下的不仅仅是烙印深处的记忆,更有着触动着内心灵魂的真谛!

  【作者简介】

  王超斌,原名王超文,笔名学海一舟、隐才,男,湖南宁乡人。爱好写作、书法、收藏,现任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发展工程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井冈山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