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 长沙真好

  ■汤笃平

  我爱长沙,是因为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亲历了长沙的变革,见证了长沙的发展,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代长沙,历经战火。抗日战争时期,文夕大火,长沙毁于一炬,三次会战,血流成河。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长沙都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从住房来说,文夕大火后,长沙好的建筑遗存不多。原来比较繁华的黄兴路,只留下余太华金号、协盛绸缎庄、九如斋、标准钟楼、青年会馆等,还有中山路的国货陈列馆以及一些公务大楼、医院、学校等少数像样的建筑。其余大多是残砖破瓦临时搭建的棚屋。

  当时的交通,像样的街道没几条。只有从黄兴路到北正街热闹一点。城里的马路都是泥沙铺成的。交通工具也极其落后,小汽车几乎没见过。只有少数金属做的人拉“黄包车”,擦得锃亮,走时叮当叮当响,好不威风。城内也有六七辆开明公司的烧木炭的公共汽车,走得很慢,这些汽车主要跑南门口到北门外的线路,一路上汽车摇摇摆摆,在坑坑洼洼的泥泞路上驶过,常把过路行人溅得一身泥水,让人叫苦不迭。

  那时,长沙最困难的还是过河,没有桥,没有轮渡,中间隔着水陆洲。要去河西,有两个渡口,一个是中山路口到溁湾镇,一个是灵官渡到牌楼口,均可乘木筏子。船很小,要在水陆洲转乘一次。遇到下雨,风高浪急,船身上下颠簸,心惊肉跳。

  那时也有一个电灯公司,但发电量极小,电压也低,供电户数少,多数居民用的是煤油灯、桐油灯。大的商铺和学校用的煤气灯,算是大放光明。能源主要取材煤炭、木材和老糠壳,每到做饭时,炊烟四起,天昏地暗。吃水虽然也有一个自来水厂,但吃得起的不多,居民大多数用河水、井水和塘水。街上行人不少,有卖河水的、卖黄泥巴的、卖黄草纸的、有敲着“叮叮叮”卖牛皮糖的,有玩魔术耍猴把戏的。看着热热闹闹,其实是一幅老百姓为生活而挣扎的图景。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从此长沙步入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上世纪50年代,修建了大托机场;60年代,改建京广复线;70年代,架起了湘江大桥;80年代,修建长沙火车站和五一路。长沙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人民迎来了幸福的日子。

  到上世纪90年代,长沙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化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宽阔的高速路四通八达,高架桥蜘蛛网般凌空架设,公交车、私家车、地铁、轻轨、高铁,出行极其便利。在这高速发展的21世纪,长沙也正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而改变,仿佛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转身都能见到闪着光芒的玻璃在旋转跳跃。

  长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城,不但有悠远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不但有古老的学府岳麓书院,也有极具古代建筑风格的天心阁,还有风景独特的橘子洲头。最为重要的是,在飞速的发展中,长沙并没有丢下“老字号”,市井小巷里的老长沙依然。作为“老长沙”的我,喜欢满手都是莹白透亮的老冰棍的气味,喜欢吃望月湖里一大铁盆装的小龙虾、街头小摊用塑料小碗装着的糖油粑粑、炸得滋滋作响泛起油光的臭豆腐……

  长沙变化一天一个样,出了家门,走远一点,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各个居民社区绿树成荫、亭廊曲折、四季花香,我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

  长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在长沙生活了一辈子,最深感受就是,长沙真好。

【作者:汤笃平】 【编辑:黄能】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 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