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 | 古代著名的官场对联

  ■赖某深

  笔者很遗憾地发现,作为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官场对联,与之有关的文章寥寥无几,更少人编著“官场对联”之类的书。有感于此,笔者多年前写过《发人深省的官署对联》,发表后被许多报刊转载。此次再写《最著名的官场对联》,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一幅楹联闻名遐迩,被广为称颂。它是河南省内乡县的一幅楹联。河南省内乡县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之一。这幅楹联强调的是:当了官不要以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不可一世,即使为了百姓的利益,丢了官职,也没什么耻辱;官是百姓养活的,万莫高高在上,欺负老百姓,不要忘记,卸了官帽,自己也是老百姓。

  这副历史上最著名的官场对联语言质朴,寓意深远,深刻阐述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1995年6月28日,朱镕基来内乡县衙视察时,凝视三省堂楹联很久,说“这副对联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呀,它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还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随后,他转身对陪同人员说:“咱们都是百姓啊!”

  二十多年前,笔者为编著《巧对、格言、俗语》大观,曾翻阅数百种对联选本。笔者历数历史上最著名的官场对联,应以这副最有名,也流传最广。不过,这副对联的作者却隐而不彰,至今难有定论。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时任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写。然而,笔者以为值得存疑。笔者多次参观山西平遥古城,那里保存了极为完好的古代县衙门,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官署文化,是中国封建基层政治的历史见证。县衙内到处可看到历代知县所书的对联。大堂的对联非常不错:“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大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厅等,也叫“亲民堂”,只见“民”字上多了一点,寓意为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此联和内乡衙门“三省堂”联如出一辙,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知县杨庭磨所写。究竟平遥县衙的对联是抄袭内乡县衙的,抑或内乡县衙的对联抄袭平遥县衙的?从时间上来推测,杨庭磨拥有此联的著作权可能性当比高以永更大。

  除了这副悬挂于大堂的最著名的官场对联,平遥县衙还有几副对联的寓意不错。二堂外悬一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其意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联“愧”字少了一点,而“民”字多了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疚,多一点关心,这个知县把到此地做官视为与百姓的一种缘分,提醒自己对百姓要少一点愧疚,多一点关心,其执政理念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除此之外,县衙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很引人注目,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为:“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此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是规劝百姓打官司劳神费力,衙门还是少进为妙;下联则告诫官员断案时要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出于公心,做官如果不能勤于政务、清廉谨慎,容易遭到报应,因为上天难欺。此联读来虽平白如话,细细琢磨道理精深。

  当今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对历史上著名的官场对联进行搜集、整理、解读,总结历史上官员的为官理念和为政之道,不是很有意义吗?

【作者:赖某深】 【编辑:黄能】
关键词:联话 官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