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 | 化解难题的妙联

  ■赖某深

  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不仅有较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广泛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以实用价值而言,或点缀风景名胜,为游览增添雅兴;或品评历史人物,增加谈助;或题赠应酬,增添友谊;或嬉笑怒骂,针砭时弊。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对联还能排忧解难,化解难题。

  某财主老年得子,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财主乐极生悲,一命呜呼,某君戏拟一联:来一个去一个不多不少; 笑两声哭两声亦喜亦悲。

  同一日,父续弦,子娶妻,父子同时办喜事,婚联如何措词,难煞了一众亲友,某人拟联云:少是夫妻老是伴;新来媳妇刚来婆。

  “少是夫妻老是伴”系化用“少年夫妻老来伴”,原指年轻时结成的夫妻到老年就成为亲密的伴侣;下联令人联想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此联之妙,在巧用民间俗语,而又一语双关。

  河南南阳西郊的卧龙岗,有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大殿有一副名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的作者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蘅。对联的意思是,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先主刘备,还是昏庸的后主刘禅;他名高天下,又何必分辨他究竟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呢?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南阳”究竟是湖北襄阳的南阳墟,还是河南的南阳郡?明清时期的文人学者争论不休,打起了笔墨官司。到清代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蘅出任河南南阳知府,写下了这副“折中”对联,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外省人,不仅化解了这场争论,而且展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为官的境界,因而成为一副传诵很广的名联。

  以上均为笔者二十多年前编著《巧对、格言、俗语大观》所收集的对联。近读我省楹联名家、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先生主编的《湖南楹联》,第十一章第六篇《一联解难》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话说清代浏阳县有个老先生善对联,远近慕名而来求他作对联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县城中有个商人,父母先后去世,商人在将父母合葬时,不慎将父葬在西边,母葬在东边,有违当地习俗。但既已下葬,只好入土为安,不便再动。于是商人在父母坟前立了两根石柱,想求人写一副对联刻上,以为这件尴尬事作个说明。经人介绍,欲求先生解难。先生听罢,微微一笑,提笔写下此联: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辨西东。

  意思是,既然这老两口生前夫唱妇随,不离左右,那么死后还有什么必要分辨谁葬在东谁葬在西呢?这副对联的妙处,就是充分运用了说理艺术,不过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实际上是运用了诡辩技巧,因为上联的“不离左右”是指夫妻感情好,关系亲密,并不实指方位;而下联的“西东”实指方位。上联的“左右”和下联的“西东”并没有因果关系,互不相干,没有可比性。但他的诡辩很巧妙,不由你不叹服。像这样的对联,不是坐在书斋中冥思苦想能够作得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民间对联高手的机智和敏捷才思。

【作者:赖某深】 【编辑:黄能】
关键词:联话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