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生活好 我想活到一百岁!”丨全家福家国情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全家福家国情”系列报道,面向社会征集1949年出生的“新中国同龄人”。如果您是“新中国同龄人”,或者您身边有这样的“新中国同龄人”,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333提供线索,也可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长沙晚报官方微信(cswbweixin),以留言方式提供线索,留下联系电话。本报将从中选取代表性人物,邀您讲述家国故事,拍摄全家福。

左:董华兴在部队的寸照。  右:6月1日,在自家的花卉苗木基地里,董华兴在修剪苗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卜劲文

  家国故事

  光荣入伍,见证“国家大事”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1969年11月,浏阳人武部到乡下征兵,要招特种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那时候的小孩子人人都想当解放军,董华兴也不例外,那一年他刚满20岁。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兴致勃勃地跑到荷元村村委征兵点报了名。

  “家庭条件必须是贫下中农,个人政治表现好,近亲三代社会关系都要好。”一个月后,董华兴顺利通过了政审,那一批浏阳一共有100人入伍。

  当年12月15日,董华兴跟随大部队进了城,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到北京。头三个月是新兵训练,再分到连队,董华兴分到驻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更是接待各国元首和重要客人的重要场所。董华兴的职责就是“做好保卫工作,站好岗、放好哨。”

  北京的气候十分干燥,冬天还特别冷,从南方来到北京,董华兴有些不适应。夏天烈日当头,没有遮阳伞,2个小时岗哨下来,汗水把鞋子都浸湿了;最困难的时候是冰天雪地时深夜寒风刺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出任何差错。“只要站上岗哨就一动也不能动,因为代表着国家形象,代表着军威、国威。”

左:1974年,回乡探亲的董华兴和表哥在爱晚亭前合影留念。  右:45年后,董华兴再次来到爱晚亭,只是身旁的表哥已经不在人世。

  在部队工作的7年里,董华兴见证了不少大事。“回头看,这几年是中国外交重大成就的开始。”董华兴清楚地记得,1971年是中国外交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这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宣布了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见证大事件,心中满是激动,董华兴全心全意要做好的就是保卫和保密工作,确保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站岗之余,每天,董华兴还要学习每一份县团级文件,包括当时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参考消息》,以及一些内部文件都会到每一个战士手中传阅。

  “为了迎接尼克松总统访华,准备工作做了足足一个月。”当时在迎接重要外宾上,董华兴和不少战士也是“头一次”。“在外宾面前,我们要求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那几年,中国重要外事活动接连不断,外国元首频频来访。1975年4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访华。在鸭绿江丹东桥上,董华兴和17名战士也在迎接的队伍中,他们前往桥中央接车。“责任重大,心情也非常激动,觉得很光荣,为国家自豪,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董华兴说。

左:1977年,还在当兵的董华兴和前来探亲的妻子在北京颐和园留念。  右:2019年6月1日,董华兴和爱人站爱晚亭前合影留念。

  改革开放,农家人过上新生活

  董华兴一家有五兄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一穷二白”,但在亲戚的介绍下,他顺利找到了对象,1977年和本村的一位姑娘结婚了。当时给妻子刘孟君送的结婚礼物是从北京花26元买的一块中山牌手表,因为没有钱,所以只挑了一块最便宜的,“女孩子喜欢兵哥哥,这是我最大的优势”。

  结婚不到一年,董华兴退伍了,回到了荷元村。当时,家家户户仅能保证温饱,印象中吃得最多的就是红薯丝煮饭。在村委会工作了几年,一边也在外面干点活:帮别人做砖。做砖是个体力活,当时,做一万块砖可以赚68元。

  随着三个儿子陆续出生,董华兴的担子也更重了。有一次家里连着两个月没有开荤,老二对着他说了一句:“爸爸,我有‘80年’没有吃肉了!”董华兴听了十分心酸,觉得太亏欠儿子,第二天跑到村外买了肉,夫妻俩不舍得吃,给儿子先盛了一大碗。

  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的春风吹到浏阳市荷元村,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变化的是198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开始分田到户。

  “这种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形式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向对不对,很多村民也有质疑,从集体回到个人,这不会倒退了吧?说实话,心情很复杂。”

  质疑归质疑,董华兴一家分到了土地。刚开始,董华兴不敢放开手脚,只在山上种了少量的玉兰树,结果一次性卖了几百元,还抵了250多公斤粮食,不仅大丰收还给孩子们缴了学费。尝到了甜头后,董华兴带着儿子到山上开荒,一年种了3000棵桂花小苗,很快受益。

左:2000年2月,董华兴一家在家门口的坪里照了一张全家福。  右:2019年6月1日,董华兴一家在长沙岳麓山游玩,拍下的全家福。

  后来,村里还兴起养殖业、苗木种植业,董华兴将20亩地全部种上了花卉苗木。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随着技术越来越娴熟,花木种植收入从每年几万元涨到了十几万元。2003年,董华兴办了一件大事,将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拆了,在原地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

  花木兴旺,董华兴的心得是:“人要勤快、要奋斗,还要讲科学、不断学习。”如今,在董华兴的苗木基地里,罗汉松、黑松、红叶石楠、杜鹃等花木不仅多而且精。而在浏阳市柏加镇,绿色成为生态柏加的产业亮色,村与村抱团发展,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

  董华兴告诉记者,他现在拿着三份“工资”:一份是自己劳动的苗木收入;一份是国家给上了60岁的农村老人每个月198元的补贴;还有一份是给退伍军人的补贴。

  这些年,董华兴第三代陆续出生,家庭和谐,儿孙孝顺,每年一大家子都要出去旅游一次。

  “国家强、生活好,我还想活到100岁。”董华兴说。

左:这是董华兴大儿子和二儿子小时候照片。  右:在董华兴家,孙辈们在玩耍。

  家国感悟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在部队入的党,在部队我受到了党组织的关心与教育,部队就是我的“大学”。我在这里学文化、学知识、学习光荣传统,学到了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份感恩之情,我把大儿子也送进了部队。

  我始终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小家。我十分感谢、感激党的好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以前乡里人进城是靠走的,因为交通不方便,进城是农民很向往的事,连浏阳城都去得少。现在,城乡之间建了国道,架起了高速公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汽车,我赶上了好时代。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离队不离心。现在,我仍然时刻关心国防建设和国家大事,《新闻联播》是我每天必看的节目。

  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我经常教育孩子要感谢老一辈革命前辈打下的江山,要不忘初心,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奋斗,为家庭、为国家多做贡献。

  祝福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更加强大。

——董华兴  

左:董华兴大儿子董劲小时候。  右:董劲的小儿子。

左:董华兴大儿子董劲退伍时的照片。  右:在苗木基地里,董劲撑着伞在等父亲下班。

【作者:全媒体记者 卜劲文】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人物 故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