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40多年 我见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丨全家福家国情⑤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实习生 秦菲)我是共和国同龄人,我叫盛若林,生于1949年10月,是一名退休乡村教师。从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再到高中教育,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我有幸见证了国家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祖国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

上世纪80年代,盛若林当小学校长时组织老师们举行教学研讨会。受访者供图

  家国故事

  母亲说“再困难,也要让你们读上书”

  盛若林的父亲在长沙市税务局工作,母亲在农村做家庭主妇,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盛若林记得,直至父亲1974年退休,一个月工资也只有几十元钱。

  这样的生活是艰难的。5个孩子,想吃饱饭都是奢望,何况还要读书。但是母亲却异乎寻常地执拗——“再困难,也要送你们读书。”

  盛若林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有3个孩子读书,一学期学费2元钱,3个孩子就是6元钱,对这个贫寒的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时学校里两个老师很热心,请我妈妈洗衣服,一学期2元钱,可以抵上4元学费。”

  1958年因为农村进行“大跃进”,要腾房办“农业中学”,当时住在浏阳县(现浏阳市)的一家人被迫回老家长沙县,盛若林也就在村小读书。那时学校是用土砖垒的民房,一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就转入长沙县五美学校,那时的五美学校与现在无法相比,条件简陋到没有校门。”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能读书,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1965年,盛若林考入望城县一中读高中。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当时希望上课的心无法用语言形容”。盛若林在学校等了几天后不得不回家,但想读书的心情迫切,又使得他多次返回学校查看,却一直没复课。1968年,盛若林“名义上”高中毕业,毕业证就是老师手写了一张纸,上面加盖了一个学校的公章。

盛若林夫妇和小女儿盛建娜。女儿继承父业,现在是芙蓉区双新小学一名英语老师。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摄

  为教好高中,他拿起教材参考书自学

  高中毕业后,盛若林回乡当起了民办老师。

  1975年8月,盛若林被调到风华中学教初中语文。教了一年后,开始教高中语文,当时的高中只有两年。从1976年到1980年,盛若林带了两届高中班到毕业。

  教高中时,因为盛若林实际上高中只上了一年多学,有些教材没见过,他便拿着教材参考书自学。那时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照亮,每晚都要备课到深夜,“每晚至少要用掉一盏灯的煤油。那时老师都住校,只有周六下午会回家,周日下午再回学校,没怎么顾家。”

  参加工作后的学习过程,盛若林直言是“逼着学”。首先是跟着教材自学现教,然后参加两年高师函授学习,随后又参加了三年电大学习。这一系列较为系统的学习,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盛若林特意回到他小学就读和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留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摄

  教学条件教师待遇更好了,教学方式更新了

  几年后,由于多种原因,高中班被缩减,盛若林便调回初中部教学。

  1985年9月10日,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由于对教育的重视,一批民办教师直接录用转正。“我就是其中一个。”盛若林表示,学校还给老师发了不少“稀罕物”——热水瓶和脸盆。

  随后,盛若林被调到五美公社文教办当业务专干,兼中心小学校长。“我那时只上历史课,一星期两节。”此外,盛若林还负责组织全乡的考试以及各种教学活动。“那时候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管的小学入学率不低于90%,学生三年之内没有流失。同年我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从1985年到1995年连续十年的教育行政管理,对我有很大帮助。”盛若林自豪地说。

  1995年,盛若林被调入特立中学工作,从教学岗位转到后勤,负责1500多名学生和80多名教职工的后勤保障。每星期盛若林都亲自去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买菜,3年中没有出过任何安全事故。

  前几年,盛若林正式退休。说起长沙乡村教育近年来的变化,盛老随便弯弯手指就可以数上好几条:学校多了,就近入学,教学条件更是天翻地覆;乡村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学生,待遇也提高了;只要想学习,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就读……

  “前几天我去听了一堂镇小的年轻老师上的德育课《拔河》,用的多媒体新手段,上课形式也很新颖。我感觉现在我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就让这些年轻人继续努力吧。”盛老说。

  家国感悟

  我时常感慨国家发展太快,老教师们不学习就感觉跟不上形势了。不过一些过时的教育手段被淘汰了,但是一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还是要传承下来,“春蚕精神”和“蜡烛精神”还是要保留。

  ——盛若林

【作者:全媒体记者 岳霞 实习生 秦菲】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人物 教育 故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