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话吧 | “娘炮”偶像、佛系挂科...大学生如何面对?

  主持人语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于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少年强则国强,一直以来,如何让学生养成奋斗精神,始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思考的命题。然而当下,却存在着“娘炮”偶像、佛系挂科等现象引发争议,这一度让大家对奋斗精神、刚健有为的标准拿捏不准。那么,什么是奋斗精神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又该如何培植呢?9月27日晚,长沙晚报第407期《你说话吧》走进湖南中医药大学,邀请高校师生、劳模和市民代表共30余人,共话“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本期讨论形成主要观点如下。

  热议 三类现象要认清

  话题1:花样美男背后有奋斗精神吗

  邹长德(环保社区居民):我对“娘炮”偶像是看不惯的,他们没有一点阳刚之气。绝不允许我们下一代变成这个样子。

  吕长姿(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我认为,“娘炮”明星成为大众偶像,不可取。偶像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崇拜者模仿,在其遇到困难时能提供精神力量支撑,而“娘炮”身上,这种力量是偏弱的。粉丝们学不到刻苦奋斗,只会痴迷于对精致妆容的追求。一个大男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只热衷于化妆,会成什么样子?

  李佳琦(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偶像的作用是不可能抹去的,只能适当地引导。对于那些活跃在屏幕前的偶像,我们要看到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就算是花样美男,也是如此。他们很多在18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一天12个小时辛苦训练。这些信息,我们要着重挖掘。

  刘伟(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谁在青春期没有几个偶像?我们当年还迷小虎队、林志颖呢!这很正常,但在偶像的选择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形象正面阳光的偶像,传播正能量。

  话题2:“空手到”是时代产物还是惰性作祟

  刘丽伟(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今年有一些大学新生报到时两手空空,行李靠托运,被媒体叫做“空手到”。如果只是邮寄一些基本物品,这是合理的,因为时代在发展,有物流的条件,没有必要苛求现在的年轻人像过去一样,提着大包小包入学。但有的新生竟把电冰箱、席梦思床垫也邮寄过来,这就不妥了。因为毕竟大学里还是过集体生活,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经营。总之,我认为入学可以“空手到”,但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能“空手到”的。而像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让军训的新生去收割水稻,就是培养吃苦精神的好办法。

  魏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新生“空手到”,不依赖父母依靠社会途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不过,要注意度的问题。我听说某个学校有一位女生入学,收到了30多个包裹,把什么东西都快递过来,这就不好了。“空手到”可以方便学生但不能助长惰性。

  话题3:跟“佛系学生”谈奋斗

  主持人:据我所知,现在大学里,少数学生在追一种佛系人生、丧文化。对此,该怎么看?

  马改红(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科科长、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佛系学生的说法,我早听说过,但最近才遇到现实案例。有一次,一个挂了4门课的学生跟我讲,“老师,我要过佛系人生”。我很惊诧,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个说法源于日本,本义是追求我想过的生活,有目的地去放下一些东西。但传到中国却变了样子,成为消极的代名词。对于这种“佛系学生”,我们更要找到帮他们培植奋斗精神的办法,人生精彩尚未开始,怎能轻言放弃?同时,也要因势利导,借“佛系”之名,帮他们克服困难和阻碍。既然你宣称,遇到一时之困,就要用佛系之心去淡然面对,为何不能克服困难呢?

  葛晓舒(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据我的观察,像“佛系学生”在大一新生中是很少有的,他们多从大二开始出现。为什么,因为大一新生是从高考战场上走出来的,还维持着奋斗的状态,大二就不一样了。对此,我们应该做好无缝衔接,不让学生突然松懈下来,丧失奋斗的目标和激情。

  点睛 奋斗方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张妍(南雅湘江中学教师):今年高考作文主题是“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跟时代共振,肩负起身上的责任,需要每位青年学子认真作答。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先声,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呢?

  崔启明(东郡社区居民):青春最宝贵,广大学子不能浑浑噩噩度日,而应该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陈黔怀(退休干部):作为学生,首要任务就是要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学好本事,为国效力。

  孙相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先秦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清末,湘军打出了一片天,有“无湘不成军”一说;到了近代,王闿运作联云“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写下“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奋斗精神在湖湘精神中有传承,融入了基因,在血脉中流淌。而就中医发展史来看,湖南的奋斗精神更是举不胜举。尝百草的神农在株洲去世,把舍己为人的精神留在了这片热土;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每逢初一、十五上街为群众坐诊等,都是先贤用一言一行教导大家做奋斗者。湖湘大地上从来不缺奋斗基因,我们应该继承。

  雷鸣(国网长沙供电公司职工、全国劳模):我认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干事兴业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适当享受无可厚非,但更要在积极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更值得我们去推崇。要用劳动实现中国梦,劳动的美,才是真的美。

  刘伟:很多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我建议大家要满怀自信、要有目标、珍惜时光、不懈努力、善于反思。不要相信什么宿命,要主动肩负起身上的使命;不要相信什么奇迹,要依靠自己的足迹,蹚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思考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思考1:教书也要育人

  卢芳国(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在专业、工作、道德上成为榜样;另一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落实到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比如,当我教授 “结核分枝杆菌”一节课程中曾提到“卡介苗”这种疫苗,这是科学家用了整整13年时间,将有毒的“结核分枝杆菌”传了230代的培养而获得的低毒变异株。它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结核病患者死亡率,其研发过程,就是奋斗精神在背后支撑。还有,为了研究沙眼病原体,中科院汤飞凡院士以身试毒的事迹也很感人,这些都可以在教学时有所阐发。每节课用1到2分钟,每个学生1个学期有6到8门课,5年下来,那是多大的体量?如此潜移默化、长期熏陶,奋斗精神自然而然地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思考2:树立身边偶像

  马改红:喊口号、打鸡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培养奋斗精神要落地。我们请人讲奋斗,不要过于追求高大上,可以请身边的榜样,请毕业的学长学姐。我们这次就请了一位成功应聘到湘雅医院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成绩单,来讲奋斗。不是有人说,大学不挂一次科、不旷一次课、不谈一次恋爱,就不完整吗?这位学长就跟大家讲,想要找到好工作,成绩单就必须漂漂亮亮,湘雅医院对挂科的应聘学生,会一票否决。这样榜样身边化,不是神话,效果会好很多。

  钱舒乐(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培生):每个行业都有奋斗的榜样。例如我在医院规培时,医生从早忙到晚,有的甚至因为紧急状况,夜间被叫醒3次。

  李佳琦:身边偶像不只局限于校园内,我们也要主动邀请劳模、时代楷模进校园。他们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先进典型,树立奋斗理想。

  思考3:有激情,谁都可以是年轻人

  彭友良(蓝的雷锋车队驾驶员、长沙市劳模):我从事出租车行业近20年,从在城市扎根,到投身公益事业,靠的就是一股奋斗的激情。尤其是跟一些身边的劳模、时代楷模交流时,更激发出了干事的热情。像“全国最美社区人”卢瑞雄,70多岁了,还到处帮邻里做好事,一身的劲头。看他的双眼,真的是炯炯有神。这种奋斗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学生学习的。

  马改红:有激情,谁都可以是年轻人。年轻人本身更要有一股精气神,像朝阳一样。

  思考4:不准毕业清考是个好办法

  王怡璇(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就应该强化相关制度,适当给学生增压。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大学就有22名大学生因为期末论文抄袭,被老师判了零分,“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如此认真负责,想必学生逃课、对学业敷衍了事的情况会少很多。还有,以后大学取消毕业清考,那些平时挂科太多,指望毕业前能通过集中补考顺利拿到毕业证的学生也要掂量一下了。因为这堵住了他们的退路,逼着他们专心学业去奋斗。

  思考5:自律方能自立、自强

  刘晓榕(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有定力和自律意识。自立是靠自己生存,自己管理自己;自强是不甘于现状。就具体行动来讲,首先就是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这个要做到。

  王怡璇:加强管理是外因,学会自律是内因。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有自律,方能自立、自强,明白自己的责任,不会轻易放纵。

  邓宇(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自律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培养自律比较好的途径,我认为是定时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学校开展的“校园跑”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刚健之气。

  思考6:营造奋斗的氛围

  吕金达(退休教师):如今,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根在家长,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奋斗的氛围。所以,以身作则不能只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家长和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王俊博(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一新生):我刚入学一个月,这次学生会招新,我报了名。在学生会的大家庭里,学长学姐积极奋斗的氛围感染了我。与奋斗者同行,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葛晓舒:有学生反映,我们身边没有奋斗的氛围,在朋友圈里谈奋斗会被耻笑。我认为,没有氛围就要营造,一步步地来。比如,先搞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再到类似TED这样的演讲,大家一起来分享心得,来克服困难。如此,奋斗精神就会自然而发。

  刘思思(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营造奋斗的氛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仅依赖课堂教学,而要多使用微信、微博,多推送一些奋斗的事迹和典型,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影响大家。

  鸣谢:湖南中医药大学提供讨论场地

  总策划:胡建红 李辞

  总主持:袁云才

  本期现场主持:袁云才

  文字整理:庹新岗

  摄影:黄启晴

【作者:】 【编辑:谭伟】
关键词:你说话吧 大学生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