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何继善院士展示获奖证书。瓮晶波 供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斌)今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及其团队获颁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领衔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组成为中国自然资源领域在该奖项的首个折桂者。深海 、深地、深空的“三深”探测,是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科研制高点。何继善,则是全球深地探测领域领军者。数十年如一日的为地球做“CT”,让何继善团队获得了“探地”深达8000米的“技能”。

  在获奖后,何继善院士接受了记者的电话连线采访:“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让我们的国力得到增加,民生得到改善。而在这个过程,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前提下 ,我们越来越需要优良的勘探技术,开发更多更好更绿色的能源和资源,为国所用、为民所用。这样就必然需要有高科技的运用,必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付出努力,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探测我国地下资源。在不损害自然环 境的情况下取得优质资源。”

  何继善告诉记者,“很高兴团队的成绩获得国家认可,得到了一等奖。给我颁奖的是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今天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科技工作者都在颁奖现场,气氛热烈,我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在广域电磁勘探技术和装备应用下,助力我国找到了诸多地下资源:截至目前,提交页岩气资源量3千多亿方,地质储量1千多亿方,常规油气地质储量1.86亿吨,生物气储量80亿方释放两千余万吨煤炭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1.5万亿元。何继善介绍,深地物理探测须依赖地面装置“透视”地球。目前,透视地球一是通过声波给地球做“B超”,二则是用电磁波给地球做“CT”。

  团队成员李帝铨博士介绍,何继善创立的以曲面波为核心的全新电磁勘探理论——广域电磁法,使得团队构建了全息电磁勘探技术体系,实现了人工源电磁法探测深度由1500米到8000米的跨越。团队发明的高精度电磁勘探技术装备及工程化系统,可实现强干扰环境下电磁信号的高信噪比测量。数据显示,在同探测深度、同发送功率下,该发明的收发距仅为CSAMT法的1/5,信号强度高达CSAMT法的125倍,数据量和分辨能力达世界先进方法的8倍以上。在探测油气和寻找深部金属矿方面,具明显优势。

  据悉,目前“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的工程化体系已被列入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并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何继善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