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物修复首向公众开放 长沙志愿者“深度体验”修文物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 波)长沙文物修复师这一群体很神秘,长沙晚报掌上长沙“我是长沙文物修复师”系列报道更为他们添上一把火。再过两天就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即长沙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首次面向公众打开了长沙文物保护修复基地神秘的大门,11名文物志愿者经过报名、严格甄选幸运地走进了望麓园文物保护修复基地的大门,他们穿上白大褂在长沙文物修复师“手把手”指导下认认真真修起了文物。

文物修复师蒋成光正在给市民介绍文物修复前的情况。照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文物保护公众活动以来,参与志愿者最全身心投入的一次。”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者之一的王玲说。这次活动设置了解说、观看、体验、实际操作等环节。在文物修复室中,所有志愿者全都穿上了白大褂认认真真做起了“文物医生”,几位专业的长沙文物修复师蒋成光、莫泽等穿行在志愿志中间,不时地为志愿者提供帮助,比如用粘合剂粘结破碎的陶瓷碎片,恢复器物原本的造型,赋予陶器新的生命,文物修复师蒋成光指导志愿者先从底部粘起。莫泽则帮一位志愿者扶稳瓶身的碎片。配补也是本次修文物公众活动的重要一项,志愿者在专业修复师指导下,学习调石膏,用石膏将陶瓷器的缺失部分填充完整。

文物修复师莫泽给大家示范讲解修复文物的注意事项。

  有一位“大男孩”在粘接和配补陶瓷器上优势明显,得心应手。记者询问这位“大男孩”得知,他来自景德镇,就读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名叫黄冠滔。他从师兄处得知长沙向市民开放修文物的活动消息马上报名。他很珍惜本次机会,他说:“学校里的讲授以理论为主,这样的体验活动真的是非常珍贵,并且在我们手中体验修复的两件陶瓷器碎片,一件是来自唐代长沙窑的,一件是来自宋代窑头冲窑,这两件文物标本让我修起来更加认真,更加带劲,真的是机会难得。”但黄冠滔也有抱怨,时间太短了,“我想至少要二三天,最好是十几天,真的是意犹未尽。”另一位参与者建议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应该专门就文物修复搞一个志愿者“文物修复营”,义务为考古所修文物。

两位市民正在体验修复钱币。

  本次志愿者修理的文物,均为真实的文物标本,比如替古钱币去锈和制作拓片的铜币均为两千年前的古钱币,一为汉墓出土的西汉五铢钱,一为古井出土的秦代半两钱。志愿者可以把自己制作的拓片带走,古钱币仍然保留在望麓园文物修复基地。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日公众活动中,市民正在体验修复文物。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在文物修复体验前向志愿者介绍了长沙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以及文物修复保护的概况,志愿者们也近距离品味了长沙市最新出土的珍贵器物,如和泥土一起保存的铜盆、青铜器等。黄朴华表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希望借助文物修复保护过程的开放,让文物修复揭开神秘的面纱,希望参与者多宣传文物保护,更好地让文物讲好长沙故事。

修补残缺的陶器。

【作者:任波】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文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