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市湘演出连轴转 看非遗“火”起来的同时如何“活”起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在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到来之际,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演职人员格外忙碌。他们上午来到宁乡花明楼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为当地村民和广大游客带来精彩演出,晚上又返回长沙实验剧场,为城区的戏迷朋友带来久违的剧场观剧体验。

黄小露、王玥、庄成(从左至右)带来的湘剧高腔折子戏《昭君出塞》。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胡艺 摄

  这两场演出都是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组织的“百村千场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的一部分。

  早上8时,市湘的演职人员一大早便赶到了定王台,准备集体乘车前往花明楼。宁乡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台下观众反响热烈,台上演员更有干劲,因此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演出机会,还在车上时就有人对起了台本,为一会儿的演出做着精心准备。

  听说有湘剧演出,花明楼这边也是热闹非凡。在剧场门口的合欢树下,记者碰到不止一位带队导游问大家:“今天有演出,大家要看湘剧吗?”还真吸引了不少人就坐。除了老戏迷外,年轻面孔者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半岁大的娃娃,被誉为“最小湘剧迷”。

  在市湘来之前,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已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花明楼演出过。上次演出令人记忆犹新的同时,不少人也弄不清湘剧、花鼓戏这对姊妹艺术的区别。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谢华为此特意向市湘副主任杨灼请教,后者从历史沿革、剧目特点、声腔划分等多个角度耐心讲授。乐感甚佳的谢华从耳朵直觉出发,敏锐地发现了花鼓戏的湘中羽调式特点,及其与湘剧高腔的区别,同行的市湘青年演员周帆觅得知音,高兴得还现场表演了一段。大家教学相长,上了一堂生动的戏曲课。“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高兴这次市湘来花明楼演出,丰富了我们的群众艺术活动,让大家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谢华说。

  市湘上午带来了《小放牛》《昭君出塞》《柜中缘》,晚上带来了《辕门斩子》《昭君出塞》《打孝团圆》。说到重复的这一出《昭君出塞》,这虽然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李自然老师的拿手戏,其实过去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不多。近年来,市湘积极复排传统剧目,包括周帆、王玥等青年演员都向李自然老师学习了这出戏,并作为常演剧目。这不,两场演出就安排王玥上午演,周帆晚上唱。

市湘青年演员黄小露才16岁,刚出校门不久的他得益于“百村千场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也有了大量上台实践的机会,假以时日,少年可期。

  《昭君出塞》的传承是市湘非遗保护实践的一个生动例子。市湘非遗保护负责人庄成告诉记者,对于优秀传统剧目的保护,除了剧本归档、音乐记谱、演出录像等静态措施外,学好、演好等动态措施也十分关键,目的是“让非遗真正活在舞台上”。“市里对我们的传统剧目挖掘、复排工作十分支持。”庄成介绍说,“一是每年举办的杜鹃花艺术月活动,鼓励大家排新剧目,这新剧目也包括复排的传统剧目,这就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二是每年安排的160场演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演出机会,这样我们复排的传统剧目就有了用武之地,并通过舞台实践不断提高技艺。”

【作者:尹玮】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湘剧 非遗日 市湘 非遗保护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