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情况

  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阐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沙,这座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千年名城,担负起为国家探索两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十年来,长沙奋力改革,戮力攻坚,在国家发改委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两型改革试验总体要求,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在推进两型改革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率先探索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先后获评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9个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长沙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劲引擎、推进改革创新的有效载体、展现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成果。

  一、先行先试、积极创新,资源节约探索崭新路径

  构建资源节约利用体系,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资源消耗,是两型改革试验的重要命题。长沙深入改革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体制机制,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以较低的资源消耗水平承载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节地富有实效。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探索形成立体空间综合开发节地、高层标准厂房节地、农民高层公寓式安置节地、公共资源共享节地、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地、城市道路节地等六种模式,被国土资源部推广。出台主要地类建设用地定额标准,长沙市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化项目被列为全国唯一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化试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结果与行政区域绩效考核、用地计划、园区扩园升级相挂钩,“十二五”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37.92%。

  2.节能走在前列。率先省会城市设立能源综合管理和执法机构,建立能源管理专家委员会。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机制,严格实行“能评”一票否决制。深入实施差别化电价政策。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广泛应用清洁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从2007年到2016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4.7%,居中部省会前列。

  3.节水全面推进。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三条红线”指标体系,水资源管理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由0.5%提高到1%,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实施率达100%。率先开展阶梯式水价改革,大力推广中水回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从2007年的85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32.6立方米,“十二五”单位GDP水耗下降50.6%。

  4.节材深入实施。健全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长沙再制造产业基地获批全国两大示范基地之一。有序推进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新型墙材应用比例逐年提高。

  二、保护至上、综合治理,山水洲城彰显生态魅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沙深入实施碧水、清霾、静音、净土行动,创新运用行政措施、经济杠杆、市场手段等工具,让这片土地不负山水洲城的天赐之美,让这方人民真正享受蓝天白云、清山绿水。

  1.健全湘江流域综合整治机制。强力推进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一江五河”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办法,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绿色搬迁、畜禽养殖退出等长效机制,关闭影响流域环境的企业数百家,主城区101个排口全部截污,污水处理能力从2007年的39万吨/日提升到2016年的163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从2007年的45%提高到2016年的96.9%,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水质总体达到优等。

  2.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健全工业污染减排、黄标车淘汰退出、燃煤小锅炉整治、施工扬尘网格治理、家庭餐厨油烟净化等制度体系,2013年以来,实施大气污染重点治理项目183个,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2万台,率先改造居民家庭油烟净化设施将达5万户,2016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3.0%,美丽的“长沙蓝”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

  3.创新农村环境保护自治机制。以畜禽污染治理、集镇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三个“全覆盖”工程为重点,出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财政奖补政策,形成以“政府主导、村民自治、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沙模式”,由环保部向全国推广。长沙县农村环保合作社、望城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宁乡县和浏阳市畜禽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创造典型经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格局彰显。

  4.推广环境污染治理市场机制。率先省会城市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推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拍卖制度,工业行业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在全国首创并大规模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在规模化、区域联户和散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形成了成熟模式。推广PPP模式,建成全国最大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日收集处理量达600吨以上。在全国首次探索环境风险责任保险,被环保部推广。

  三、绿字当头、生态优先,品质长沙展现迷人风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长沙始终坚持两型引领、以绿贯之,着力降低城市建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的“未来之城”,让市民诗意地栖居,为全国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1.绿色规划。以两型理念指导完成《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修编,特别加入生态控制线规划,生态控制面积(含水面)2284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6%的土地成为生态保护用地。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绿线管理办法、绿地系统规划、绿道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增添了醒目的“绿线”。

  2.绿色生态。持续实施“三年造绿复绿大行动”,建设“千园之城”,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8%,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绘就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卷。全面推进社区提质提档,让幸福在市民家门口升级。创造性保护长株潭生态绿心,率先出台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组建联合执法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城市“生态客厅”功能有效彰显。

  3.绿色建筑。致力将绿色建筑推广从单体建筑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率先全国出台绿色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有关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和20万平方米以上小区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截至2017年11月,绿色建筑面积达6100万平方米,在新开工建筑项目中占比超40%,获批“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涌现出了远大住工、三一集团等一批住宅产业化企业,形成了规模化的绿色建筑产业。

  4.绿色交通。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大力推进充电桩和公交专用道建设,2016年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共汽车占比达88.5%。率先提出“绿色地铁”理念,实现能耗比普通地铁降低20%;磁浮快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规划和建成长沙火车站、火车南站、汽车西站等一批无缝衔接、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支持引导共享单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由2012年的27.8%提升至2016年的43.1%。

  四、两型引领、创新驱动,绿色经济迸发无限活力

  绿色强劲的产业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支撑。长沙突出两型倒逼、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6.91亿元,经济总量位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其中2005年至2015年,GDP增长430%,增速领跑全国。

  1.全面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采取分类退出、政策引导、经济补偿等措施,构建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退出政策体系。坪塘老工业基地污染企业全面关闭退出,成为全国“两高”产业区域整体退出样板工程。2013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退出规模企业151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0万吨、造纸产能20万吨、制革产能75万标张。健全项目污染排放总量审核、环评质量考核和集体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等准入门槛,否决高污染、高能耗项目500多个,成为“两高一资”产业占比最低的省会城市之一。

  2.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为抓手,积极培育现代两型产业体系,形成新材料、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斗导航、3D打印、机器人、检验检测等产业来势良好,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提速发展。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68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12.4%上升到30.7%,被评“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

  3.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突出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9个,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1456.9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36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6.3%,长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高铁会展新城、南部片区和湖南金融中心等“六大片区”建设扎实推进。

  五、树立标杆、示范带动,两型新区发挥先导功能

  在湖南湘江新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改革试验要求,先行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新模式,获批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致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1.顶层设计形成示范。率先全国导入“反规划”理念、试行“多规合一”,新区规划战略环评列为全国首个“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规划环评试点项目和部省框架合作协议先行示范项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区域三分之二以上面积被规划为保护区域。

  2.生态保护形成示范。区域所有矿山开采企业实现关闭退出并逐步实施生态修复,并打造了湘江欢乐城、女神生态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范围内湘江干支流综合整治,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结合绿地、山体、水域现状,构筑生态优势,各项生态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城区标准。梅溪湖国际新城获批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联合国“全国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洋湖湿地公园和梅溪湖桃花岭景区获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3.绿色建设形成示范。率先编制实施绿色建筑指标体系,12项指标为全国首创,已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83个,累积建筑面积约869.99万m2,装配式技术建筑总面积达95万m2。编制实施绿色出行规划,大力发展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等。已建或在建水源或地热源热泵项目9个,供能面积约500万㎡,年节能折合标煤约1.5亿吨。市政道路广泛采用再生水稳和热拌可再生沥青技术。

  4.制度创新形成示范。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投”。针对企业推进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循环经济,在工艺改造和创新范畴内给予支持,实施“绿色通道”审批,形成促进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的新模式。出台《湘江新区生态补偿试点方案》,以流域水环境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六、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两型理念成为全民行动

  将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抓改革、抓落实,创新工作抓手,强化推进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凝聚了两型改革与建设的强大合力。

  1.在宏观统筹上发力。着眼国家战略,先后确定“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率先建成两型引领之市”“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的目标,制定两型改革试验“1+13”方案、“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一批片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节水、节能、环境保护、流域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等专项方案,制定实施200多个配套政策,为两型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2.在典型培育上发力。围绕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纵深推进社区、村庄、学校、机关、企业、家庭等12个领域两型示范创建,培育两型单位1000余个,树立了可看易学的示范样板。湖南湘江新区省级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和长沙生态绿心两型示范带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率先开展村庄、景区等两型标准认证,50余家单位通过认证,获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向全国推介。

  3.在公众参与上发力。聚焦打通两型理念传播“最后一公里”,率先打造岳麓区恒华社区等两型宣教基地4家,遴选两型公益宣讲员20名,培育两型社会组织10余个,每年组织开展两型主题活动100场以上、深入基层开展两型宣讲200场以上、受众达20万人以上。编制发放全国首本以漫画形式传播生态文明常识的公益读物,在主流媒体开设两型宣传专栏,“长沙两型”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近4万人。加强两型改革建设亮点宣传推介,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长沙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突出的改革作为,努力走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前列!

【作者:】 【编辑:谭伟】
关键词:两型 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