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吴丽萍 孙镇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这种“主线定位”“主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高度自觉,为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实践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衡量党的民族工作成败的准绳。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对于创新党的民族工作发展思路、凝聚磅礴合力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主要应从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在决策层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的相应政策措施。在执行层面,各级党组织要正确理解、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执行中不走样、不跑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着力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在监督层面,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纪的作用,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问题,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是否存在违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言论和认识,把监督寓于日常,以有力监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推进各民族更高质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上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用发展成就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是民族地区发展要立足乡村振兴,把加快产业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注重发掘本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造血”功能。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方位变革,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民族地区产品和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民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产品吸引力。二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提高增量,不断丰富民生产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民生资源价格、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要调节存量,合理配置民生产品资源,建立合理的分配体系。要重视在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民生资源投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在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

      三、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发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一是加强“四个与共”教育,引导各民族把握好“多元”与“一体”、“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由不同的民族构成,其内部必然有多元的文化、习惯、语言等,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的,更是一体的。要把握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和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增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向现代化迈进。要善于将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渠道整合起来,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宣传机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民族融合故事,加强正能量传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要推动各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四、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和制度载体。要善于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优势,一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把国家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具体利益结合起来。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政策差异。二是坚持法治思维。加强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融入法律法规,贯穿到公共服务、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立法之中。在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以法治建设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五、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责任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政策和制度是基础,执行和落实是关键,执行环节靠的就是“人”。党员干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是要抓住“少数民族干部”这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既要坚持普遍性原则,也要遵循特殊性原则。在普遍性方面,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提升“七种能力”,把政治能力作为考察民族干部的首要标准。在特殊性方面,对于懂民情、能力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可以在学历、年龄等方面适当放宽任职条件,确保最大程度地选贤任能。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政治引领。对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阐明党的立场和观点,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筑牢思想防线,守好精神家园。三是少数民族干部要在工作上关心群众,情感上融入群众,自觉担负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保障各民族合法权利,真正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21YBA275>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