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风吹马龙口

      朱净波

      马龙口镇不是虚拟的地名,它实实在在存在着。它坐落于乌山之下,距长沙市区二十公里。其实叫镇都算“山寨”,它达不到镇的级别,就我们村村口的一个三岔口而已。那里有三条公路在此交会,一条通往长沙,一条通往当时的望城县城,另一条通往正宗的乌山集镇。可是之于我们小时候,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在我们心中相当有地位。

      我们小时候,但凡买油买盐,或打点酱油买点葵花子之类的,除了此地,别无选择(除非脚力很好,去更远的徐家桥或高塘岭)。此外,还可以花一毛钱看一上午书,就是那种挂在铁丝网上的连环画,口渴了还有茶喝,那就是乡村最受欢迎的“新华书店”了,那时的马龙口对爱读书的孩子而言,相当于今天图书馆对我们的吸引力。十来岁时,我随父母迁移进了城,暂时离开了这个“丟包衣”的地方,也因之见过了些世面,印象中的马龙口似乎不再高大上了。加之外公外婆相继走后,一众表兄妹纷纷远走各个大城市谋生、安家,小有起色后又接走了他们的父母,至此马龙口仿佛也从我的生活中退隐。后来再回去,碰到小时候的玩伴,那种貌似熟悉却又不敢断定,想喊却又怕喊错了的尴尬,忽然想起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的诗句。

      父亲退休后,在城里住了几年,主要任务还是照看孙辈。孙辈们上学后,强烈的思乡之情让他作出决定,将城里房子卖了,回老家推倒土砖老房子重新建,也算是落叶归根。好在母亲户口还在老家,老房子也在,一切都顺理成章。他还特意将房子建设得非常牢固,他说他小时候在旧社会颠沛流离,没有祖屋,以后这就是我们的祖屋了。父母在哪,家便在哪。此后,我们兄妹三家这原生家庭发展出来的一大家子每周相聚的场所,也自然而然地从城里到了乡下,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马龙口。然而,重回老家,眼前的一切让我一下子无法和从前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以前简陋的砂石路成了宽阔的带斑马线的城市标准路,以前的三岔口中心,居然建起了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坛。曾经几家零星的房子早已重建,眼前是一片繁华的街面,超市、饭店、歌厅等等一应俱全。这派头,这气势,俨然一个真正的小市镇了。

      转眼间,父母回乡又有十年了,让人高兴的是,十年来马龙口常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更让人高兴的是,我家两老身体也越来越好越活越年轻。这不,这次回去,我们村子各个组都装上了路灯,马龙口的热闹通向了周边更远的农家。而今,父母只要不下雨,每天傍晚都要顺着路灯遛一圈呢。而我,也渐渐跟哪些曾经熟悉后来陌生的儿时玩伴再度活络起来,尽管我们当年乳臭未干,而今已年过不惑。从他们口中,也了解了这些年这里人和事的变化,这些年,随着普瑞路、黄桥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的延伸,一大批知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沿着道路两旁长了出来。乡亲们也不必再去远方的沿海城市打工,他们中学历高的进企业上班,有手艺的则在周边搞起了服务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的下一辈,再也不会因贫穷或者是父母对知识的不重视而辍学,绝大部分都进了大学,其中还不乏知名高校。这在我们那个年轻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他们的未来,一定会比他们的父辈更加美好!

      周末的清晨,我照例陪着爸爸妈妈沿着马龙口遛弯,一阵春风从不远处乌山山口吹来,清爽,舒畅。这风,犹如改革开放的风,犹如创业富民的风,风吹马龙口,吹醒了从前的记忆,吹富了这里的乡亲,也吹绿了周边的山峦。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