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3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张译、陈雨锶领衔主演的刑侦剧《他是谁》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优酷热播。这也是继《狂飙》后,张译又一部登上央视的刑侦题材作品,备受关注。不同于传统刑侦剧,《他是谁》的刑警队充满了温暖美好和烟火气息,让紧张的内容张弛有度,呈现出朴实接地气的效果,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受到好评。
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刑侦剧也有烟火气
“把刑侦剧和现实主义结合是这部剧的特点和气质。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大胆的想象力固然能吸引眼球,但这些并不是《他是谁》想表达的东西。”导演鲍成志介绍说,张译饰演的卫国平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代表着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人民警察。剧本中完全没有男主被人陷害、警队内部疑云重重等制造矛盾的桥段,破案也不是依靠警员的特殊能力,就是对信念的坚守与执着。
很能反映这种真实与执着的一个剧情是队员们翻找垃圾场。鲍成志表示:“垃圾场的拍摄令人难忘,所有人都知道会很难,也知道戏很重要,但用什么方式拍,确实是斟酌了很久。我们考虑过使用特效,但实景拍出来的真实感是虚拟拍摄是无法比拟的。”最后剧组真的买了六七十车的垃圾堆在那儿,拍摄前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赶上了雨夹雪天气,剧组人员都十分辛苦。
剧中,张译饰演的卫国平和齐奎饰演的宋哲之间的互动也十分生活化,引发观众讨论。鲍成志透露:“这些互动挺原生态的。越是压力大的职业,比如警察,越是会找一切机会给自己解压。同事、战友都是彼此的心理疏导员。我们在采风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干警,很多都不像我们一般认为的不苟言笑、眉头紧锁,反而比一般人更有趣。这点我们也都以艺术化的方式放进了戏里。”
不够精巧,不用花哨,精神足够打动人心
作为刑侦剧,破案是关键。《他是谁》主角不开“金手指”,故事舞台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一个刑侦科技手段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那时破案拼的是意志力、个人能力和集体力量。每个案子,小到小偷小摸,大到杀人放火,都只能靠最传统的人力办案,所谓的‘抽丝剥茧’,就是每一个办案人员一点一滴垒起来。”
鲍成志认为,卫国平后半生都在找寻凶手,如果凶手找不到,他的徒弟会继承他的精神继续破案,这种“不破不休”的韧劲不仅打动人,也是以往刑侦剧中很少反映的。“科技的创新,为侦破案件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但不管什么时代,警察的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方法可以更新,精神须要传承。我们想展现的,就是这些办案人员的精神。”
编剧吴迪、李芳接触了很多恶性案件的专案组,有的横跨几十年,几代干警接力侦破。两人告诉记者:“我们恰恰想写,中国的公安干警们,在那个技术、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坚持坚守,如何排除万难的。我们把切入点放在了九十年代刑侦队伍的身上,那是一个刑事科学技术还无法足够震慑犯罪的年代,破案完全靠实打实的个人能力和意志,所以我们不追求多么精巧的罪案设计,也不想做多么花哨的悬疑包装,因为就他们办的案子,随便拿出一件,都足以疑难扑朔,足够困苦凶险,足够让我们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