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要闻(05)

返回版面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则和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家谈)

      徐淑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既有深邃的观点、战略的谋划,又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尤其要坚持好、运用好蕴含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原则和方法,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行动指南。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各有侧重,有相对应的具体要求,又相互贯通,存在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没有文化自信。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西方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影响着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世界上其他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曾备受摧残,一度滋生了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的不良倾向。这种文明蒙尘的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有所改变。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进一步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守好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秉持开放包容,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换言之,中华文明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新时代新征程上,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坚持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兼收并蓄的态度主动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使中华文明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蓬勃。

      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文化建设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强调我们要坚守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为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事实上,正是在守正与创新的双向驱动下,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得以形成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离不开守正创新。既要守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探索文化实践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方法,推陈出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博采众长、辩证取舍,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