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从不平凡!平凡的母亲培养出水稻之父和北大校长

  明天就是母亲节。“世间万物皆有情,唯有母爱重于天!开始我人生起点,牵挂我成长每天,不计我回报多少,只愿我过得更好……”这是一位身在长沙的学子早就拟好、准备母亲节当天发给母亲的微信内容。的确,绝大多数人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但母亲的爱却从来不平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母亲教年幼的袁隆平说英语,爱给孩子讲故事却“从不给孩子标准答案”

  眼下正是播种插秧的好时节。母亲节前夕,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其研发团队在青岛试验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正在对新的耐盐碱水稻进行播种。”据其团队成员介绍,“今年海水稻种植测试面积将从1万亩扩大至近2万亩,利用科技创新为我国粮食安全拓展出一片新领域。”

坐在田间吃饭的袁隆平(艺术照片)。陈文供图

  袁隆平这个名字无人不晓。因为,这个名字曾出现在教科书里;因为,袁隆平研发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为人类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去年11月中旬,“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袁隆平荣获此大奖。其时,袁隆平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说自己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影总出现在稻田间,于是,很多人以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其实,袁隆平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曾经对《袁隆平的世界》一书作者陈启文详细地谈到自己的家庭:“我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我家虽然祖籍是在江西,我自己却是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因为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

1930年,母亲怀抱里的袁隆平(旁边是袁隆平的哥哥)。陈文供图

  袁隆平说:“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启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良好的英语基础让袁隆平能自如地在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并用英文进行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2017年7月,已经是87岁高龄的袁隆平在“雁栖湖论坛”中,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演讲视频一经上传网络,立刻引起众多网友的热切讨论,大家都对袁隆平的英语水准表示惊叹。殊不知,这是因为袁隆平从小就深受母亲的影响,英语基础“棒棒的”。

  陈启文介绍,袁母很喜欢给子女读书,在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外国哲学书了。后来,到孩子们能听得懂故事时,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最爱动脑筋、最爱提问的。母亲便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有意思的是,袁母给年幼的袁隆平讲故事时,“从不给孩子标准答案”。“当讲到囊萤夜读的故事时,二毛(袁母对袁隆平的爱称)问那些萤火虫去了哪儿?母亲不吱声,让二毛自己去琢磨。”

  陈启文分析:“袁母最可贵的就是不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她给孩子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在多种可能性中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这让她讲述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创造性和寓意无穷的延伸。”

  殊不知,当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这一领域时,“国际权威”科学家也已对其“宣判了死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这时,如果谁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可从小就爱思考、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袁隆平却没有被“权威专家”的判断干扰,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去寻找答案,最终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先有“袁母在幼年的袁隆平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后有“禾下乘凉梦”

  陈启文告诉记者,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学农学,也与袁母有关。6岁那年初秋,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袁隆平的手,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美极了。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如是说。

  选择大学时,袁隆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一入农学深似海,从此休息是路人……从意识到天然雄性不育稻的那天起,他就过上了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搜寻生活。”

  “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2018年元旦,央视一套“相聚中国节·出发2018”晚会,袁隆平在名为《我有一个梦》的童谣演绎中,对着镜头干脆利落地道出杂交水稻新的攻关目标,在清脆悠扬的童声中显得格外朴实无华。鲜有人知的是,童谣《我有一个梦》为袁隆平“以信改词”。

  2015年,袁隆平在一封题为《妈妈,稻子熟了》的信中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这封信的缘起,绕不开怀化安江。“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样大,我跟我的助手们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广为人知的“禾下乘凉梦”,而梦境之地正是安江农校。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服从分配来到安江农校执教,自此开启与安江的不解之缘。

  袁隆平在《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一诗中提到:为了照顾孙子,70岁的母亲从城市来到了山村,并永远地留在了袁隆平为之奉献青春的安江。“母亲离开之际,袁隆平还在长沙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第二天天不亮袁隆平就往安江赶,却还是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而这也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的遗憾。”陈启文说。

  “袁母在幼年的袁隆平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袁隆平六十年如一日,一头扎在地头工作,为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不懈奋斗!”陈启文对袁母给袁隆平种下的那粒“种子”感慨良多,“母爱真是具有神奇的力量!”

  “弯弯山道妈妈挑杉木皮的身影,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

  “妈妈,亲爱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儿不能回家,不是孩儿不牵挂,不是孩儿不想妈。世上让儿陶醉的是你温馨的气息,给儿力量的是你轻柔的双手,催儿奋进的是你期待的目光,还有你绵长的唠叨就像孩儿总也没有长大……”2010年10月,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其凤,在北大百年讲堂动情地演唱了他自己作词的这首《唱给妈妈的歌》,台下学子无不动容。

  周其凤曾在另一首写给母亲的歌中写道:“弯弯山道妈妈挑杉木皮的身影,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说到这句歌词,与周家关系密切的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正初说:“这真是再真不过的真实写法,周其凤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

  1953年秋,6岁的周其凤总喜欢往村子里的祠堂跑。每天早上,看到上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从门前经过,他的眼睛就直直的。看着儿子傻傻的模样,母亲吴美华第二天便将周其凤领到了老师的面前……

  刘正初说,吴美华是浏阳本地人,1943年,21岁的她嫁给邻村周常国为妻。夫妇两人育有四子,周其凤是老大。村子坐落在浏阳一大片群山之中。周家家底本来很薄,周常国又常年生病,抚养大4个孩子确实不易。可日子再苦,吴美华都没苦过孩子。从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她,心里有一个朴实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做个文化人,走出这山沟,走到比浏阳更大的地方。’周母曾经不止一次给我说过这句话,每次都让人记忆深刻。”

  1959年6月,周其凤考入初中,只能寄宿就读。上初中的学习费用更高了,而周常国又双腿莫名发痛,吃了好长时间的药才能下地,家中一点点积蓄也花光了。“孩子的学费从哪儿来?一天下午,周母遇到了本村几个男人,得知他们刚从镇上卖杉木皮回来。这就是说,村民从砍倒的杉木上,将皮剥下,晾晒几日,等少了一些水分,便挑到镇上去卖钱……原来,杉木皮也能换钱?周母眼前一亮,随即拿了柴刀,上了山……”

  “剥杉木皮是桩男人干的重活。先得爬上十里山路。在伐下的杉木中,得选个头大的,大树上剥下的才好卖。一片片剥下后,再去山中砍竹剖蔑将之一捆捆扎紧。然后,再挑下山来。”刘正初说,周母汗洒崎岖山路,周其凤并不知晓。他只知道母亲一早出门,晚上回来要坐很久才能起身做家务。

  周母一直以剥卖杉木皮为主要经济收入供周其凤上完初中、高中。“周其凤上完高中后,由于家庭过于贫困,其他兄弟只得不再上学。但就在高中毕业那年的一天,周其凤回家时近黄昏,天将大雨,翻过高高的焦溪岭,在离家不远的弯弯山道上,他看到一个蠕动的身影。那人挑着一担长长的柴似的东西,身子夹在‘柴’中缓缓地前行,每一步移动都十分艰难——多熟悉的身影啊!周其凤心一紧,飞奔而去。果然,正是周母挑着一担沉沉的杉木皮,在为天将晚将雨而心急如焚……周其凤心里一酸,上去接过了妈妈肩上的那担杉木皮。”

  那年9月,作为对母亲最好的回报,周其凤接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去北京上学这一天,周其凤脚上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站在家门前的地坪上移不开脚步。他的目光,久久地落在自家的屋檐上——那也是杉木皮盖成的。看到杉木皮,他仿佛看到了在弯弯山道上的身影……”刘正初说。

  57岁的周其凤刚到吉林工作,频频感冒,84岁的母亲连忙寄去浏阳辣椒为其驱寒

  2012年7月13日,周母的90岁大寿,周其凤回到家乡浏阳,为母亲祝寿。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痛哭。“他跪在母亲面前,足足有10分钟,那感人的场面看得当场很多人落泪……”那天就在现场的刘正初说,这事现在已经过去快9年了,但其情景仍旧在脑海里闪现。

 2012年7月,周其凤与90岁的母亲相拥而泣。“守望浏阳河”供图

  “那天午餐后,一群乡亲坐在周家门前的地坪里看视频,视频里面有一些周家的老照片。周其凤坐在离母亲比较远的位置。开始时都很轻松,当看到视频里面再现周母为养育一家子去挑树皮的桥梁、山道时,特别是周母说:‘有困难就回家来,妈妈还在。’全场感动,大家鼓掌。周其凤突然情绪波动起来,跪到母亲前面,母子俩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周其凤因为工作忙,多年难得回家一次。但随着母亲年岁渐高,周其凤回家看望母亲的频率也高起来。“每次都是当天回来,住几晚就走。”刘正初说,周其凤的孝心在当地已经被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来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1996年11月,是周其凤心中永远的痛。这个月里,77岁的周常国病情加剧憾然离世。于是,周其凤以照顾孩子的名义将母亲接到了北京。周母尽管非常不适应北京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在京照顾了三年孙儿。“周其凤孩子上学了,老人家就回来了,以后就基本上长住乡下老家。”2001年6月,57岁的周其凤挡任吉林大学校长。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84岁的周母与周其凤通电话时发现,儿子刚到吉林,频频感冒,连忙寄去5公斤浏阳特产五爪辣。辣椒驱寒加母爱温暖,果然,几天下来,吃过几顿辣椒菜,周其凤的感冒竟好了!

  2009年,周其凤上任北大校长后,曾对该校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补充,增加了“凡发现生活中不孝顺父母者,一律不予录取”一条。这年11月,《人民文摘》杂志曾转载了《北大校长回家:山村有他永远的牵挂》一文,该文写道:周其凤即使在2008年春节前,湖南遭遇罕见冰灾、归途受阻的情况下,“和妻子顶着一头风雪,还是回到了家。”

2010年12月,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9—2010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讲话。“守望浏阳河”供图

  周其凤卸任北大校长后,回家探望母亲的次数多了起来。“每次都是悄悄地回家,陪母亲几天就走。”2017年,97岁的周母过世。临终前,周其凤一直守在母亲身旁,悲恸欲绝。周其凤遵照母亲的遗言,丧事一切从简。“但出殡的先天晚上,周其凤还是和我们浏阳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几位朋友一道唱起了当地的‘夜歌子’,给其母亲送行。已是70岁的周其凤边哭边唱,嗓音都嘶哑了。”刘正初说。

【作者: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编辑:谭伟】
关键词:母亲 湖湘观察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