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专栏15 | 思是良知之发用

  ■青山闲人

  思是良知之发用。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也。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欧阳崇一》

  今译:人的思想活动,就是良知的运用。故思想的对与错、邪与正,良知没有不知道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阳明先生看来,良知就是神明,就是上天赋予人心中的一把天然的标尺。有了这把标尺,你就能立即判断出任何一个言行、任何一件事情的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等!

  运用好这把标尺,你就能将许多看似复杂的难题,简单轻松地加以解决。

  那是 1510 年3月,阳明先生奉朝廷之命到庐陵县当知县。当时的庐陵县是个令官府头痛的地方。用官府的话形容,这个地方最主要的特产是“刁民”,最猖獗的活动是互相告“刁状”。阳明先生的前任,一位姓许的县令,就是被每天堆积如山的诉讼案卷,折腾得身心俱疲,不得不提前辞职。阳明先生分析,这种恶劣的告状之风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人心丧乱,许多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了。本来“夫乡邻之道,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肉不相顾 ”,父亲可以为了些许小利状告儿子,兄长可以为了些许财产状告弟弟,以至于因“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破败其家,遗祸于其子孙”。

  面对这种情况,阳明先生没有退缩避让,而是直接从“心”入手,着力从两个方面唤醒百姓的“良知”:

  一是用言语唤醒。阳明先生精心写了一篇《告谕庐陵父老子弟》的文告,开篇就是大喝一声:“庐陵文献之地,而以健讼称,甚为吾民羞之!”接着阳明先生又与百姓约法三章:“因为我身体不好,气弱多病,所以自今以后,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得告状。如果非要告状,那就必须做到:一次只能上诉一件事,内容不得超过两行,每行又不得超过三十字。违者,予以重罚。”这个霸王规定一出,首先是难坏了过去代人写状纸的人,水平哪够呀!其次是吓坏了那些告状的人,过去告状不亏本,现在风险系数明显增加,谁又敢轻举妄动呢?

  二是用楷模唤醒。阳明先生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两亭”制度,要求庐陵县每个村都重新设立“两亭”:旌善亭主要用于表彰本村的好人好事,凡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奉公守法、积德行善的人,都在该亭张榜表扬,让家人和邻人引以为荣。申明亭主要用于批评坏人坏事,凡是因偷盗、斗殴、奸淫等劣迹被官府定罪的人,都要在该亭公布名字,让家人和邻人引以为耻!

  尽管阳明先生在庐陵只当了七个月的县令,但他妙用“良知”之药方,治好了庐陵县延续了几十年的“好讼”毛病。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欧阳崇一》

  今译:君子应酬交际,应对种种事变,应当做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生则生,该死则死,考虑问题协调矛盾关系,无非是遵循良知的标准,以求得自己心安理得而已。

  做事的最佳境界是什么?

  适可而止!

  做事的最大危险是什么?

  不知止!

  故世上最大的学问是“止学”。这门学问,萌发于《大学》,成熟于阳明心学。《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知止而后有定”。一个人,如果一颗心总在浮躁,如果一团欲望总在膨胀,那他(她)又如何定得住心呢?俗话说得好,“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不知止、不定心”,恐怕是古往今来许多失败事件的主要原因。

  阳明先生的一生,尽管饱经忧患、饱受磨难、饱受屈辱,但他还是登上了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巅峰境界。这与他强大的定心之功是分不开的。先生的定心之术是从何时何地起开始修炼的呢?许多人恐怕都想不到,是从“监狱”开始的!

  那是 1506 年11月,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看到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徵等人因上书弹劾刘瑾被打入大牢,深感义愤不平,便以极其委婉的口气向皇帝上了一道《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试图说服皇帝放了二人。没想到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救出二人,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

  挨了四十大板,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先是被打入大牢,后来又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

  阳明先生坐牢的时间大约为三个月。这段日子,不仅对他的肉体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对他的心魂也是一种痛苦的铸炼!

  当时的狱中环境究竟苦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读读阳明先生在狱中写的诗就知道了。“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天寒岁月暮,冰雪关河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高檐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时登床”;“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等等。身处如此幽苦之境,有的人会愁死,有的人会病死,有的人会疯死,有的人会闷死……

  阳明先生又是如何顺应这种艰苦环境,而开始修炼自己的“定心”之术呢?

  其一,是向周文王学习,在狱中研读《易经》。“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之。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此时此刻,在阳明先生心中,监狱已不是监狱,而是幽静、浩渺的研究之地了!

  其二,是向孔子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狱中,先生组织几位狱友一起讲学论道。“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留得升平双眼在,且应蓑笠卧沧州”。

  由上述诗句可见,阳明先生在狱中,不仅没有颓废丧志,反而过得充实丰富,反而培养出了一颗对苦乐的淡定之心,对生死的超越之心。

  从此,无论是沧海横流,还是世事纷纭,阳明先生都守定“良知”不放松!阳明心学也就从这幽深的监牢中开始孕育……

  作者简介

  青山闲人,湖南衡阳人氏,自幼好书画,喜文学,爱读历史,趣悟哲学,曾著有《三千年中国改革成败得失》《老子的答案》《高明的力量——中庸心解》。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数载,于昆仑山下、三江源头悟其精髓,从阳明全集中精选出其中165句嘉言,形成了《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一书。该书以深入浅出之风格,以通俗易懂之语言,以阳明先生亲身实践之故事,进行解读印证,以使更多的人觉悟良知之学,实践良知之学。

【作者:青山闲人】 【编辑:黄能】
关键词:致良知 思想 应酬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