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 | 曾国藩读书

  ■赵建国

  精于相面的曾国藩相信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更相信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在励己律己的同时,他常以此劝兄弟教子侄,家书中不厌其烦地谈读书,说感受,析问题,指方向。

  经史子集,浩如烟海,曾国藩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只有“自为之书”这一种,分别包括《十三经》《廿四史》《通鉴》,孔孟老庄墨《管》《晏》《韩非》《淮南》《吕览》,以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和唐宋以来二十多家的作品集。这些书,才是原创性经典,如树之根水之源,才值得细细研读。

  读书让曾国藩从“田舍郎”一跃登进了“天子堂”,兴奋之余,他又异常清醒:读书不是为了入仕做官,而是为了进德和修业。进德指明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道理,不枉为人一场,修业即练就运用词章表情达意的本领,能够自食其力。考中科名只是专心读书的结果,如以此为目的,是起步便错走了方向。

  以进德和修业为目的,读书才不会苟且。曾国藩强调:“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改名国藩,立志成为“国之藩篱”,做“天地之完人”,并以古今圣哲三十三人为榜样,给每人画像写赞记,努力涵养民胞物与的胸襟,着力成就内圣外王的事业。志向决定眼界,进了翰林院,除了读经史子集,也读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书,甚至涉及土木、农商、水利等实务。他后来历任礼、兵、工、刑、吏五部侍郎以及办团练、兴洋务等,于此得力不少。“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为戒掉以往读书东翻西阅的毛病,他给自己定下规矩,“一书不完,不看他书”,同时定量,“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不论多忙,都要完成功课。

  具体到怎么读书,他的经验是,“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认为看与读不同,看“宜多宜速”,其对象主要是《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折中》之类,读“宜精宜熟”,主要是《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相较之下,他尤其重视读,既要高声朗诵以得其气势,也要密咏恬吟以探韵味,“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更要逐字逐句弄懂弄通,“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以究其义理,把握实质。写既指练字,更多指做标识、记笔记以及分类摘抄,他的读书札记后人辑为《求阙斋读书录》十卷,涉及经史子集,文字通达,词章工整,考据精审。作指作文,“不善作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这实际上是看、读、写的综合运用和提升,在翰林院期间他坚持每日记《茶余偶谭》一则,其文章继承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以声调铿锵、气象光明、意境雄奇闻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湘乡派”。

  曾国藩从湘中偏僻农村的农家子弟逐步成长为影响时代发展的历史人物,与他好读书、善读书、一生坚持读书不无关系。对照他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事功,仔细体味他的心得,对后人不无裨益。

【作者:赵建国】 【编辑:黄能】
关键词:曾国藩 读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