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养人(“新时代·我们的新生活”征文)

      周缶工

      同乡小寻邀我一起,去他母校湖南农大观摩一场篮球赛。那日刚好得空,两人突发奇想,相约早点过去,体验一下农大食堂。小寻毕业差不多三年,是原来农大篮球队的主力,进校后依然轻车熟路。问哪个食堂最好吃,他莞尔一笑,说,当然是丰泽食堂,最受大家欢迎,好吃不贵,当年他的宿舍就在旁边。

      下午七点球赛,我们过去时刚好六点来钟,陆续有学生一起往丰泽食堂方向走。路上我问小寻,我们一没餐票,二没饭盆,等下怎么买饭?小寻吃惊地看着我,笑道,不会吧?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餐票和饭盆的概念,学校早就用饭卡系统与公共餐具了!我哑然失笑,掐指算来,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

      进到丰泽食堂,感觉像进了一间硕大的自助餐厅,里面就餐的人很多,却并不嘈杂。中间是摆放齐整的长条桌,座椅也很舒适。学生们依次坐着,有的一人独自,有的三三两两;有的大快朵颐,有的一边在玩手机一边进餐,给人宁静、闲适的感觉。水磨石地板,天花板上挂着带彩灯的风扇,处处显得窗明几净。周边各个窗口,饭菜、包点、小吃、粉面、饮料、水果等品类齐全,有的窗口上还引进了专门品牌,如千里香馄饨、金大嫂饺子、肖友记卤粉、老北京炸酱面……若不说是食堂,还以为到了一处美食街区,招贴设计精当有个性,让人眼花缭乱。小寻问我吃什么,我说,还是米饭养人,三菜一汤,身体健康;两荤一素,又帅又酷。我们打了米饭,我要了红萝卜炒肉、炒长豆角和辣子鸡丁。说来奇怪,或是穿越时空的传承,这些菜竟还和当年我在学校吃的同样味道,盐味正,分量足。

      回想自己读书时,食堂的条件和当下这个真有云泥之别。那是一间长方形老式礼堂,改造后日常用作食堂,一头砌着舞台,后边是厨房,去用餐时,大家从舞台一侧上去,依次经过窗口打饭打菜,再从另一侧下来,络绎不绝,总让人有一种恍惚,感觉在出将入相,登台表演又匆匆下台,像极了人生。食堂里没有座位,大家打好饭菜都会回到宿舍,坐在床上吃完。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会不会像我们当初那样迫不及待,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敲响前,有同学就将放在抽屉里的饭盆拿出来,手里捏着餐票,只待老师宣布下课,箭一样往食堂冲。

      那时从乡下刚到城里,在学校食堂我吃到了许多过去没有品尝过的蔬菜,例如芥兰头、西兰花、芦笋等。也闹过笑话,我看到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今日新菜,茭瓜炒肉,见和红萝卜炒肉一个价,就打了一份。从窗口端到眼前一看,原来这茭瓜,就是老家所说的高笋,让人啼笑皆非。那几年,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每每回乡下,祖母总会说,你又长高了,食堂的饭菜养人!其实,她老人家不知道,那会我的饭量不算大,每次都只打三两四两,一般女孩子才打这分量,男生都是半斤朝上走。某回,我打三两饭被同班一位女同学瞧见,从此就有了一个“周三两”的美名。

      我和小寻说起这些,他大呼不可思议。这么多年过去,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比如吃饭,他们在农大读书就有多个食堂选择,各种餐饮品类组合,还可以点外卖,不像我们当年那么简单,食堂到点关门不候。我问小寻,你身高一米九二,是不是在农大冲到顶峰?他说,是了,那几年在学校觉得吃什么都香,农大食堂的饭菜真养人。我们说笑声有点大,惊动了旁边座位上就餐的一对情侣,他们有着别样的亲密操作,两个人合吃一碗面,两双筷子在一个碗里挑着,同时发出嗍面的轻响,彼此对视,有种不离不弃的甜蜜感觉。我悄悄看着,脸上不由露出会心的微笑,那一刻,觉得这世界分外美好。

      吃完饭,我们在校园的柏油路上徜徉,小寻突然发出惊呼,说,这里竟然开了一间瑞幸咖啡。我看过去,果然,是那显眼的鹿回头标志挂在上头。小寻说,他三年前毕业时还没有,现在这些知名品牌也逐步进入了校园。一切,都还在变。他问我,看似什么都有,觉得农大食堂还可以增加点什么?我狡黠地笑了,答,都还好,若能引进长沙知名餐饮老字号杨裕兴或甘长顺入驻就更好了。

      小寻告诉我,他偶尔会回农大打球,也会和队友们一起去食堂就餐,体验当初在校做学生的感觉。他毕业了,原来的虚拟校园卡就变成了校友卡,里面的余额依然可以用。我对他说,农大食堂的饭滋养了他的身体,也滋养了他的灵魂,真好。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