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6)

特别报道(08)

返回版面

马龙口的无名小店(万家灯火)

      朱净波

      乌山,号称洞庭南岸第一峰。山脚下的马龙口,曾是望城人赴长沙的交通枢纽,因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而得名。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雷高公路、九十年代雷锋大道相继拉通,这里也曾一度沉寂。进入二十一世纪,一批企业进驻马龙口附近,马龙口又再度繁华起来,吸引了外来的帅哥靓妹来此创业,比如这一家我最钟意的米粉店小夫妻。

      年迈的父母不愿住在喧闹的中心城区,依然守在与城市一路之隔的马龙口。每次回老家小住, 我总喜欢光顾一家小粉馆。店虽有店名,但这种类似“重庆火锅”以地方命名的粉店,估计全长沙有上千个,我闭着眼都能想起十几家。其实我并不认识开店的两口子,虽然一进店彼此“老板好”的招呼打得火热。从未问过他们姓什么,只是有次偶尔听两口子互相喊名字,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名字。

      实话实说,在马龙口几个早餐店中,他俩的小店早餐生意不算火爆,属于过得去的那种。我会讲常德话,听口音他俩像常德的,但又比常德话还卷舌一点,估计是下面区县的。一打听,果然,老板是澧县人,老板娘是津市人,夫妻对话时语速很快,要细听才能懂。一般而言,到他店里吃早餐的,以在附近务工的常德老乡居多,但近年来本地人光顾也越来越多。我和文友宏哥是常客,一则因为我们喜爱常德口味;二则也是因为老板蛮好玩的,长得一张相声脸,配着胖胖的身材,与客人说话也如说相声一般,非常逗乐。这不活脱脱一个埋没在人海中的郭德纲吗?

      奇怪的是,老板娘却长得俊秀,斯文得体,估计当年也是被这男老板的幽默风趣所打动才嫁给他。渐渐熟络后,也就慢慢了解了他们更多,知道他姓王,妻子姓蒋。他们还真是大学生,属于有知识见过世面的一代,也曾在沿海的企业里上班并相识。因是老乡,相互关照日久生情。年轻人有自己思想,也有着自己的判断,总想自己创业。在略有积蓄后看中了省会长沙的市场,成家后就来长沙开了这家小店。虽然早餐生意不温不火,但中、晚餐的顾客颇多,外卖也特别给力,他们说:“我们这所有的菜品都是二十元一份,且保证热度和新鲜度,我们在外谋生,知道这对于暂时没多少收入的年轻人和打工族肯定有吸引力。一方面也还有点钱赚,一天能卖几百份,另一方面也算是为他们服务。”

      一次,一位奶奶带着孙子来吃粉,估计是孙子不想上幼儿园,不肯吃早餐,还对着奶奶大吵大闹。只见胖老板笑眯眯地抱起小朋友,变戏法般从口袋掏出一根棒棒糖,“你把粉吃完,叔叔就把它奖给你。”小朋友果然不哭了,老老实实吃了起来。等小朋友吃完,他又说,“你是小小男子汉,不但不能哭,还要认真学习,将来才能保护奶奶,给奶奶买好多好吃的!好不好?”小朋友很响亮地回答“好!”牵着奶奶的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去了。

      好友宏哥常说起的雨花区两位“帽子哥”让我十分感兴趣,他们居于市井却身怀绝技安于淡泊。我是见过他们的诗词书画水平的,虽然从未谋面。无名小店这对有趣的老板夫妻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周末,我和宏哥下班开车故意带绕圈经过他们家小店,正碰见老板提着一条新鲜鱼回店,我们笑道:“改善生活呀?”我们这一问不要紧,胖老板硬要拦下我们一起吃饭。“你们只吃过我的早餐,没试过我炒菜的手艺,今天天寒地冻,只怕会落雪,又是周末,正好也放松下,来,来,煮个火锅喝一杯!常听你们俩谈文学,我也沾沾文化气。”

      盛情难却,宏哥飞跑到车上拿来一瓶藏了十年的老酒,三人谈天说地,谈得高兴,我和宏哥俩外行却以食客身份指导他们开店,他则频频举杯应和“老兄,说得对”。

      而老板娘,依然静静地笑着,在一边为我们倒水加菜,且时刻关注火锅的木炭是否需要加。我朝门外看了一眼,雨加雪,下得酣畅,一片沙沙作响;店内,炭火正旺火锅煮得滋滋响,大家笑得开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