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故乡的原风景

      朱净波

      人真是有意思,年轻时拼命想逃离的家乡,但等到暮年,即便是人到中年,一有时间总想回去看看。那些当年想起就打冷颤的农忙场景,现回想起来全是欢乐的场面,特别是孩子们在田埂上抢橘子西瓜等“腰餐”的情节。这还真不是矫情,我身边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扎根的朋友,大抵都是如此,只是很多人不愿或不擅表达。

      长沙的冬天向来寒冷,与夏季的火热截然相反,这也倒符合湘人敢爱敢恨的性格。屋子里的空调也不可能随时随地背在身上,这让我更加向往家乡马龙口的地围炉。几块砖头摆个圈,中间燃起柴火,就成了一火炉,大家围在一起烤,又上身,又热闹。尽管现在乡亲大都是住进小洋楼,空调也是标配,但正如吃胖了的人去健身房减肥、出门就离不开车的人却又在傍晚散步数公里,现在又流行在小洋楼边建一柴火杂屋,没事吃吃柴火饭,冬天烤烤火。特别是燃烧值高的杂木柴火,几根能够烧好久,在袅袅轻烟中,埋在游子们心底深处的故乡原风景就此展开。

      常听人伤怀自己回不了的故乡。其实故乡一直在那,只是乡邻们可能搬走了,只是熟悉的树木房屋等参照物不见了,伤感便会油然而生。尽管这种所谓“物是人非”的变化,可能正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幸运的是,尽管工业园区蔓延到近在咫尺的地方,尽管绝大多数乡邻已洗脚上岸进厂上班,但老家的村庄依旧挺拔,这得益于处在大河西核心地带的乌山森林公园,我们的整个童年和少年,就在这山中度过。

      乌山是省级森林公园,是洞庭湖以南第一道生态屏障,但我们小时候却不知道这么多,不过“乌山八景”的民间故事,却是我们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夏夜乘凉时,或是冬日围炉烤火时,长辈们跟我们翻来覆去讲的就是这几个民间故事。有时上头邻舍读了好多线装古书的白胡子丁爹爹来了,才能听到《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正经的经典故事。于是我们总是盼着丁爹爹来,甚至在炎热的夏夜也愿意跟他摇扇子,但他来了要考我们:“上次讲到哪里了,这孙悟空为什么一定要到东海龙王那借兵器?”一晃眼,丁爹爹过世已三十多年。当时他已近九旬,在村里算是最高寿老人。

      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全赖这座大山,因为它,我们打小就接触了原生态的文学,还经常可以享用鲜美的“山珍河味”,甚至还可以被父母夸奖。乌山下,有条河,平均宽度不过一丈左右,也不知叫什么名字,平时就叫大坝港子,源自乌山,注入八曲河,再汇流沩水,注入湘江,最终奔向太平洋,想想都好奇妙。枯水季节,我们便会将其中的一段整起来,把水用脸盆清干,运气好时,就能收获一大桶鱼虾,甚至还有两三斤重的草鱼鲤鱼。将这些“河珍”提回家,父母笑逐颜开,虽然经常也会附带骂几句:“认真读书,考个大学才是正经路子,少搞点这些不务正业的事!”

      秋天的乌山是我们快乐的果园,绿色的毛栗,紫色的乌泡,橙色的橘子,枙子花开结出的火红的“糖罐子”……都是难得一见的“山珍”,整整一下午,肚皮撑得圆圆的,如果更加勤快,那咖啡色的毛栗可以打一蛇皮袋,是父母们招待城里没见过这些稀奇山货的亲戚的佳妙上品。

      春天,我们总是结伴去乌山采映山红,这事一般由姐姐们牵头组织,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火一般燃烧,女孩子们采摘回家,用平时收集的漂亮酒瓶装满水,配以原生态的插花工艺,于是乌山脚下家家户户都盛开着美丽的映山红……

      认真算起来, 我走出老家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晴,故乡的这些原风景就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虽然有些风景已不可能再度恢复,这种乡愁多少让人有点伤感,但依然是我们心中的温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