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片
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3年10月注册成立,计划采用“1+N”模式,在望城经开区总计投资50亿元,建设研究院平台,逐步将由研究院孵化的蒙星纳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半导体用高纯石英砂项目、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智电谷研究院中试基地项目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在当地园区产业化落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斌 通讯员 陈柄丞
随着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电谷研究院”)5月29日正式挂牌,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以克为单位的研发,到以千克为单位的试验,再到以吨为单位的成熟产品推向市场,在这里可以足不出“院”全“链”完成!独特的创新体制,当天就吸引了8个项目签约加盟。
从研发到生产形成“闭环”
物理分析检测中心、材料合成检测中心……走进位于望城经开区旺旺西路的智电谷研究院,各种检测中心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都是研究院直属实验中心。”中南大学教授、智电谷研究院创始人李新海介绍,从去年10月注册成立至今,已建成物理和化学分析检测中心、电池制备与测试中心、材料合成实验室等,还有生产试验线,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由李新海教授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深耕新能源行业30余年,不仅在学术界发表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资助和奖项,并且引领中南大学建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助力中南大学打造新能源行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虽然成立只有半年多,智电谷研究院已正式孵化企业3家,包括湖南蒙星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主攻高性能磷系多元正极材料)、湖南纯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攻高纯石英砂)和湖南西立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攻硅碳负极),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企业已开始投入生产运行。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以克为单位的研发,再到以千克为单位的试验生产,直至以吨为单位的成熟产品,将来都可以在智电谷研究院内完成。”李新海介绍,另一生产基地已在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园开始建设。
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根据智电谷研究院与望城经开区当天签订的协议,智电谷研究院计划采用“1+N”模式,在园区总计投资50亿元,建设研究院平台,并逐步将由研究院孵化的蒙星纳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半导体用高纯石英砂项目、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智电谷研究院中试基地项目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在园区实现产业化落地。据预测,项目全面投运达产后在园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李新海教授和团队创业伊始,即为智电谷研究院的建设作了统筹:建立包括新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聚集与培养高地的“三平台一高地”。
独特的创新模式,受到投资者青睐。
当天的揭牌仪式上,有8个项目与智电谷研究院签约。
湖南乾道集团2013年在邵阳市成立,至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当年列湖南省百强民营企业第85名。
“经认真考察和可行性研究,我们决定与智电谷研究院合资创办湖南西立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乾道集团董事长姚柱碑介绍,公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是锂电池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可以大幅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公司计划今年完成投资2亿元,并实现产能1万吨,力争5年至10年内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姚柱碑对与智电谷研究院的合作信心满满。
构建国际新能源科技创新品牌
“建立‘产—教—研—创—转—用’各环节全面融合的新能源研究院,并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品牌。”这是智电谷研究院创业团队为企业发展确定的远期目标。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院应运而生,肩负着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使命,致力于在新能源领域作出原创性、引领性的贡献。”出席当天揭牌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教授表示,“面对未来,我本人以及团队将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发展,真正建立起新型的‘产—教—研—创—转—用’各环节全面融合的新能源研究院,引领国际能源技术发展前沿,深耕细作,不断探索,为构建人类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近年来,望城经开区在先进能源材料领域形成了坚实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聚集了德赛储能、金驰能源、永杉锂业、美特新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旗舰项目,目前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加速迈进。
“今天,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蒙星纳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必将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望城经开区负责人表示。
企业“新”语
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将集聚新能源智慧,整合优势资源,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开发,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迎接绿色能源的明天。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创始人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