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团山湖记

      朱净波

      好友老叶在任团山湖村一书记时,总要求我写一下他们这里,我却一直没答应。不是不愿,而是不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里是雷锋同志工作的第一站,已留下许多名家大作。

      但我的内心深处,却想写写这里,作为当年团山湖建设者的后人,我有这个使命。小时候并不知道太多,只觉得团山湖这个名字好听,也纳闷:团山湖确实有沩水河和八曲河围绕流过,可是湖在哪里?后来在一家报社当记者,经常来到这里采访,才知道这里曾经是洞庭南尾湿地,治理之前,若逢雨季,这里便是一片白水茫茫,确实是个大湖。

      尽管白水茫茫,白水退却后的黑土却异常肥沃,自古以来就有大批移民迁居于此,但遇到洪涝便颗粒无收,加之血吸虫泛滥……

      这与今天这里的繁荣美景相去甚远。今日的团山湖,说是乡村公园毫不为过,平整黑亮的油砂路通入家家户户,青石铺成的小径伸向无边荷塘深处,碧绿的池塘边绿草茵茵,饶有意趣的飞禽走兽雕塑屹立其间,连片的水稻田和蔬菜基地里各种农作物放肆开心生长,好一幅意境优美的田园山水画!到了华灯初上时,处处流光溢彩,身旁荷香沁人,远处蛙声不歇,置身其中,宛若仙境。同时这里还是望城区出了名的粮食产出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凸显观光农业的魅力。

      当我独自漫步村边景色迷人的沩水大堤,自豪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来这是我的家乡,二则是这里也有我奶奶一份功劳。67年前,望城县委县政府为整治沩水河,围垦团山湖,一声令下,两万余名望城儿女一齐上阵。这其中,有雷锋,也有我奶奶,还有很多如我奶奶一样平凡的民工……他们用火一样的热情、钢一样的斗志,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螺丝钉精神便是在这里诞生。刚满17岁的雷锋还充满激情地写下了诗歌《南来的燕子》,别出心裁地用人鸟对话的形式,赞颂劳动,赞美家乡,也道出了自己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自豪和喜悦……

      我没见过我的奶奶。她出生于与团山湖一河之隔的大众垸,家的左边是沩水,右边是湘江。在旧社会,此地一年四季水患不绝,逃荒讨饭成了生存必备。为让她脱离那环境,她的母亲还是忍痛割爱,将九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远嫁到五十里外的乌山下,那没有水灾,就算大米不够吃,肥沃的山土却能结出硕大的红薯和洋芋。奶奶对水患深恶痛绝,据说那年冬天特别冷,她依然赤足上阵,肩挑手提,冲在民工队伍的最前线,被评为积极分子后更加热情高涨,身患重疾也不下火线,为此落下在当时农村医疗水平无法医治的病根。不到一年,39岁的奶奶撒手人寰,留下五个尚未成年的儿女。据说,弥留之际,她并没有过多的后悔,只是紧紧拉着曾经的“老对手”——我外婆的手说:“莫计前嫌,明伢子就拜托你了!”

      为了自己苦命的孩子,一生好强的奶奶只好托孤于一向口利心善与她平日关系不怎么和谐的外婆。事实证明,奶奶眼光确实很准,外婆不仅答应了她照顾最不放心从小失父的大儿子,还在几年后将引以为傲的刚刚中专毕业的女儿嫁给了他。每每一家人围坐,母亲便会谈起这些,我也总能见到一向坚韧的老父亲眼中隐约闪烁的泪光,也隐约知道奶奶当时人称“秋姑娘”,若还健在,今年刚好一百岁。

      眼前游人的欢笑声,把我从纷飞的思绪中拉回:“这是什么桥,清嘉庆年间的,好古老哟!”“这叫十婆桥。”村上的美女志愿者回答,“从前,十婆桥位于八曲河老河道,是望城河西沟通要道,尽管当时设有义渡,但因无桥还是十分不便。在嘉庆年间,当地十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婆婆倡导捐资修了该桥,据说为此她们省吃俭用喝了几十年的稀粥。”“她们就是古代的雷锋啊!”游客感慨道。“确实!雷锋精神就是从我们这里发源,当代雷锋在这里随处可见……”在大家的赞叹声中,姑娘说:“对于我们来说,雷锋就是自己的家人,我们都以雷锋为傲,都争做雷锋传人,我们成事有底气,干事有平台,办事有资金。团山湖变化这么大,从水窝窝变成大花园,是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

      真是女大十八变,这个女孩竟是我同班同学老李的闺女。如果从奶奶那辈算起,她算是第四代团山湖的建设者了。离开团山湖之前,说明理由并经户主同意,我特地采了一束路边怒放的月月红。旋即驱车来到乌山脚下,奶奶就长眠如此。我将这束花献在奶奶墓前,她若泉下有知,闻到这花香,一定会很欣慰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