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移动抢救室”与生命赛跑

  •   炎炎烈日下,陈九龙在救护车旁等候,与李林、王诗雨一起将转运病人平稳运送上救护车。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易亿 摄   炎炎烈日下,陈九龙在救护车旁等候,与李林、王诗雨一起将转运病人平稳运送上救护车。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易亿 摄
  •   扫码看视频《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舟”》  拍摄:易亿 剪辑:易亿   扫码看视频《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舟”》  拍摄:易亿 剪辑:易亿

      傅容容 彭甜

      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驾驶员……看似简单的三人队伍,再加上一台装备齐全的救护车,就组成了一间穿梭于城市中的“移动抢救室”。

      中暑、溺水、酒精中毒等夏日常见呼救,以及骨折、急腹症、哮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道梗塞、急性中毒、严重创伤等紧急危重的突发病症……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就是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直属队员,依靠高超技术和应变能力守护着这个城市的急救生命线。这个火热的夏天,记者跟随急救队员,感受了他们比夏天更火热的那颗医者之心。

      “奔跑” 是他们赶向病人的姿态

      “化龙池巷,老人跌倒发生偏瘫,收到!”“王诗雨,快!”8月17日上午8时许,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副主任医师李林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对当班的急救护士王诗雨说。记者立刻跟随急救班组乘着救护车出发。

      “病人什么情况?意识清醒吗?需要哪些设备仪器和药物?好的,我们15分钟到。”伴随着救护车尖锐的警笛声,李林在车上和呼救家属快速地确认着患者情况。

      院前急救工作是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旦电话响起,指挥中心调度员需要在1分钟内受理呼救、2分钟内派车。派车后则需要班组在3分钟之内出车。

      快,是急救工作里的第一要素。

      车行途中,王诗雨准备着一会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物,她年轻的面庞和熟练的操作融合出一种异常的和谐。王诗雨是去年刚加入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的一名护士,她和从业30年的驾驶员陈九龙、从业20年的急救医生李林一起组成了“老中青”组合,这样“老带新”的组合方式在120急救班组中很常见。

      车停稳后,3人配合默契地跳下车,打开尾门,将担架车自车上滑下,动作一气呵成。陈九龙回到车中将车停到不影响其他车辆的位置,而李林和王诗雨已经推行着担架车在巷内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快步前进。

      “不要担心” 是他对病人说得最多的话

      担架车“吱吱呀呀”地行进在石板路上,除了车轮滚滚的声音,还有李林耐心安抚为二人引路的家属杨先生(化名)的话语声:“患者是您外婆啊,别担心,现在我们来了,外婆就交给我们。”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是120急救班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李林深谙此道,而他安抚的话语不止是工作技巧,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

      患者杨奶奶(化名)今年82岁,家住化龙池巷内一处居民楼,该楼没有电梯,担架要扛上楼。面对狭窄的楼道,李林和王诗雨习以为常,李林扛起担架便往前冲。

      到达杨奶奶家中后,李林蹲在杨奶奶身前,先确认她四肢力量和活动情况,检查后发现患者右腿和腰部有剧烈疼痛且无法活动,伴有心绞痛症状,且意识有些模糊。李林又得知患者是因跌倒突然发生偏瘫,在和老人家人简单沟通后,立即和王诗雨配合着将患者安置上担架。

      “杨先生帮我抬一下脚端,下楼时慢点走。”“王诗雨注意杨奶奶的手不要被栏杆绊住。”“外婆不要担心,担架很稳,你腿伸直放松躺好。”李林有条不紊地嘱咐着。临走时不忘回过身和杨奶奶家人道别,“不要担心,等会我们就把杨奶奶送到医院去了。”

      杨奶奶家楼道狭窄,为平稳运送,李林等人在下楼时慎之又慎,尤其是楼梯拐角处,要非常小心地调整角度才能通过,“慢一点”“小心”这样的对话在楼道中回响,楼道内闷热的空气和紧张的氛围让他们的额头布满汗珠。

      “诗雨先去把车上氧气打开。九哥快来,这里路不平,我们一起把担架车抬起来走,别让外婆受颠簸。”担架车自重约30千克,加上患者的体重后总重达70千克,李林、陈九龙和杨先生三人艰难行进,待将杨奶奶运上救护车后,李林额上的汗水流到了眼睛里,他来不及用手擦拭,只能偏头将汗蹭在衣服上,以免影响视线。

      一上车,李林和王诗雨在高速行进的救护车内配合着为杨奶奶吸氧,再为其戴上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和血压臂腕带。记者注意到,车厢内空调温度仅保持舒适,加之李林和王诗雨因进行着急救,即使在开着空调的车内,他们额头和脖颈处的汗水也只增不减。

      老人血压偏高,心率略快,为缓解老人心绞痛,李林让其含服了速效救心丸。为安抚患者情绪,他又握着杨奶奶的手说:“您不要担心,我们马上就到医院了!”

      时刻准备 是他们始终坚守的信念

      车辆回到直属队时,院内已有许多身着制服的队员正在忙碌,他们或接着电话往救护车上赶,或准备着下一趟随时会到来的任务。

      车停稳后,只见李林打开尾厢门,搬出一个车载氧气瓶,用小推车将氧气瓶推入氧气库房。李林说,为了让“移动抢救室”随时保持最佳状态,当班车组每天出车前后都会对车辆进行详细检查:充满氧气瓶、检查设备和仪器、核对药品、加满汽油、检查发动机……这样的准备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多次。

      李林介绍,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在全市设30个急救站点和一个直属队,所有站点和车辆均由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除常态化疫情防控值班班组以外,直属队每天设3个白班,一个特勤24小时班,像李林车组当天是值白班,一个白班平均每班要跑5至6趟任务。

      “急救医生和其他医生不同,不仅面对着各种突发情况,还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据李林介绍,直属队任务包含院前急救、医疗转运、疫情防控、医疗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其中医疗转运包含长短途两种,长途转运单程最远可达1000公里。李林表示:“长途转运,遇到的病人情况都很危重,加之路途遥远、突发事件多,我们心全程都是悬着的。”李林说,从前最怕呼救描述不清地址,耽误抢救时间,现在120和110、122进行了联动,可以通过公安对呼救快速定位,还能通过交通信号灯‘绿波’控制、交警牵引等方式,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健康护航。

      说话间,李林接到了新的呼救,有一名少年在路边突然中暑,路过的市民见状立即拨打120。但救护车方驶出直属队院门后不久,李林再次接到了调度中心的来电,称该少年已恢复,不需要急救,于是救护车调头返回。刚回到院中,李林的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

      穿梭急救一线,守护百姓生命安危,不仅是社会的信任重托,更是如李林一样的急救医护人员们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这份炙热的心比三伏天更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