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挖冬笋(生活悟说)

      袁丽霞

      古人云:不时不食。年前,有人提议去挖冬笋,我欣然前往。

      挖冬笋的一共五人,两位“小白”,两位“半吊子”,一位“哲人”。“哲人”个子不高,手持一把长柄锄头。众人跟在他身后,就像跟在一位寻道者身后。“哲人”并没有带着众人往竹林深处走,而是在临近菜土的一处黄土山脚。他解释:黄土土质松软,容易挖。二来黄土笋比其他土质的笋甘甜。因为近,肉眼可见,有人捷足先登。别人挖过的地方哪里还会有?众人心里打上了问号。

      “哲人”并没有下锄。“小白”急着把网上看到的挖冬笋秘诀叽里呱啦全都抖落出来。“半吊子”忙着找笋,这里一锄,那里一锄,一时半会也没找到重点,有点上火沮丧,取笑“哲人”徒有虚名。“小白”说:网上的招没用,看着全会,一做就废。

      “哲人”不语,转而抬头望向空中。天空瓦蓝,竹叶交互生长,冬日阳光漏下来,林子里光影斑驳,将竹林的美感交给了“小白”。“小白”满脑子疑惑:看天能看出什么呢?

      高耸入云的竹子,将一些秘密告诉了懂竹的人。“哲人”看天,然后低头寻找,顺着一个方向开挖。锄头在他手里成了寻道的利器,顺着竹鞭的方向,起先轻刨,刨去上面的浮叶轻土,用脚踩踩,才开始挥锄往下用力。一根小冬笋从泥土里冒出了头,接着两根,三根……“小白”高兴坏了,马上拍照发朋友圈:师傅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哲人”不满意,嫌弃它们只是幼儿园小学生、至多是初高中生。

      “哲人”来到明显有人动过的地方,上下观察,挖开松土,没有。“小白”笑:别人挖过的,哪里还会有。找到两根冬笋的“半吊子”:这是瞎忙乎。“哲人”继续往下挖,松土不远处,两根“大学毕业”的冬笋,以笋的最高礼仪,骄傲地并立。它们在土的更深处,有人在它们上面说过话,发出过吆喝声;有人在上面挖了几锄,松了一层土,没有看到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换地方重新挖;有人在上面挖到了一根笋,就此为止……

      挖出“大学生”笋,接连脱去外套、毛衣的“哲人”比较满意了。他开始传道解惑:挖冬笋虽然是件难事,却有规律可寻。这三根竹子,这两根下面有冬笋,这一根没有。三根竹子,碗口粗细,像三胞胎,从“小白”的角度看过去,几乎零差别。“竹子的竹结这一圈,颜色越深,年龄越大。这是一年竹,竹结偏青偏宽,竹霜厚重。年岁越长,这圈越黑,竹霜也越少。当年生的竹子,也就是一年龄的竹子是不长冬笋的。笋要两年龄以上的竹子才有。上了一定年岁的竹子也不长笋,甚至会开花。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就会死。

      虽然“小白”还是搞不懂盘根错结如同蛛网的地下根茎竹鞭,但在“哲人”指点下,刨开一块地方的落叶,在土面稍微隆起的地方,她就找到了一根冬笋。把土回填到洞里的时候,“哲人”说:冬笋是立秋前后由竹子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不能像春笋一样长成竹子。挖冬笋不仅不影响竹子生长,而且因土壤挖松,有利于竹子的生长。今年是‘背年’,笋子少,明年是‘旺年’,管你挖个够。“小白”探得了一点自然的秘密,像寻到宝一样到处开挖。

      冬笋有许多吃法。“哲人”的家乡大多是在过年期间食用冬笋。大鱼大肉中来一道冬笋炒酸菜,如同吹过一道清风。冬笋去皮,切成细丝。大头菜做的酸菜,剁碎。笋丝过水,加猪油炒香,放酸菜、干辣椒粉,同炒。快出锅时放少许清水煮开,出锅撒上蒜花。这道菜,微酸,鲜脆爽口相当下饭,刮油。封闭的胃口重新唤醒。

      挖笋、食笋才完整。挖冬笋,关键不在挖,在找笋的过程中。那是一项考验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体力的活。挖冬笋的高手等同于一位哲人,又有点像庄子《养生篇》里解牛的庖丁。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