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从三方面提升青年学生调查研究能力

      张佳 张强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所在。早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通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新时代青年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法宝。当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高校某些“重学习轻调研”教育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年群体整日沉浸书斋,只注重课堂教育和与专业相关度高的科研实践活动,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够。不少青年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仅仅限于书本层面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展现的内容,缺乏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一项思维习惯和能力水平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高校肩负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栋梁之材的光荣使命,理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并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青年学子认识特征,制定出符合认识规律、成长规律和实践规律的有效措施,切实推动调查研究在青年学子中的认知普及和能力提升。

      一是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积极推动调查研究的氛围营造。高校一方面需从提高青年学生对于调查研究的根本认识入手,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学思想,坚持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风气和研究态度;另一方面需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民情怀、钻研态度、哲学思维、社会关切等引导类教育时,通过多种形式有机嵌入调查研究的生动案例,以可知可感的教育内容启发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和实践育人模式。在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下,青年学生的知识学习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调查研究作为一类要素完备、功能强大、对象明确的综合性实践结构体系,其本身也是诸多实践活动的必要步骤和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应遵照现代教育模式和青年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和完善调查研究的规章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注重学生调查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增加相关通识课程,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初步的调查研究基本知识和方法,强化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训练,确保学生有机会学习和开展调研;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群众中间开展调研的社会平台,启发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广泛宣传普及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术研究、校外实践等途径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城市社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技术,及时填补知识空白、补齐能力短板、增强本领弱项。教师要注重引导利用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参与互联网程度高等强项,充分发挥好网络渠道的便捷优势,运用线上问卷、远程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进行调查研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不把调查研究简单地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工具,而应把它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实现思想认识上和能力水平上的双重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本文系长沙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3CSSKKT92〉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