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以“两个结合”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家谈)

      杨振闻

      从文化视域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复兴。文化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就一定要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也就是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如何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大论断——“‘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里的“结合”,是指“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是中国人自信满满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从思想上来讲,中国人的自信和中华民族的自立,都源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与外来文化交流交往中呈现的自主文化意识,也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在文化上的体现。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来不是问题,从来没有动摇过。

      近代,真正使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发生过动摇的,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欧风美雨。以天朝上国自称的清王朝在西方船坚炮利面前,不堪一击。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一些中国人从原来觉得中国“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开始反思是不是“文化也不如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适、陈序经等人鲜明提出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观点,把西方文化视为世界文化,把西方现代化视为世界现代化。

      在中华文化遭遇生存危机,在中国人苦闷彷徨之时,世界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具有世界意义。就对中国的意义而言,毛泽东深刻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精神上重新获得主动,也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主体性得以重建。由此可见,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都是没有出路的。真正解决“中国人向何处去”“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时代课题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思想武器。

      二、“两个结合”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思想武器,只是为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这一思想武器传到中国,并不意味着就自动重建和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公式和灵丹妙药。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作用,还必须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和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长期探索,也走过一些弯路,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包括“左”、右倾错误。在正反经验教训的对比中,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强扭的瓜不甜。结合不能是“拉郎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在于中国已经发生了适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工人阶级的运动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在于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相融相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观念相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通过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文化生命,成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结合坚定了文化自信,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化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在文化建设上,古与今、中与西不是绝对对立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落后糟粕的代名词,经由“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型,实现了文化现代化。这样一来,就化解了古今之争。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以吸收借鉴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走出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失,解决了中西之争。化解“古今中西”之争,就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在“结合”过程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握好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在“两个结合”过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不是抛弃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不是中华文化的自我否定,而是中华文化的自我重生。历史表明,不是对传统抛弃越快越彻底,现代化进程就越快越成功。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整体推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就文化现代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清理其中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并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与清理的过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过程,绝非推行文化虚无主义的过程,而是在“两个结合”方法论的指引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从文化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过程。正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是一个相依相伴的过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中华文化主体性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增强,又反过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