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推动更多新质生产力在长沙涌现

      张雪琳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时代长沙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关键是人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兴、产业强、人才聚,让更多新质生产力在长沙涌现。

      一、以科技创新为内核驱动力

      一是健全完善创新体系。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促进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科研投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灵活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全面汇集创新要素。整合集聚创新平台和基地,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完善升级,做好关键领域的固链、强链、补链、控链和融链,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三是高效推动成果转化。坚持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应用于技术实践。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又培育新的技术增长点,形成“基础研究、开发应用、成果转化,到应用再创新”的闭合链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内在生产力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在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赋万企”行动,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运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优化生产计划和流程。全面推行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二是巩固延伸优势产业。2023年长沙市智能建造产业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目前长沙市共有智能建造“专精特新”扶持企业54家,市级智能建造产业基地超30家,拥有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400余家,制造基地170个。着力推进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壮大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实现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双向赋能。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战略引领带头突破作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灵活性特点,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在培强育大。积极培育发展数字产业、新能源、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信创、音视频、北斗、新能源产业,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在抢占先机。推进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命工程等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有基础、有优势的地区,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三、以新型人才队伍为内涵基础力

      一是落实政策。根据智联招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长沙市位列2022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第12位,表明长沙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试行)》为依托,引进一批高精尖研发人才、核心研发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尽可能吸引国内外高新科学技术优秀科研人才。二是搭建平台。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五链”融合,持续抓好链长牵总、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盟长搭台、基金董事长赋能“五长联动”。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和校企协同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多种合作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三是强化保障。畅通职业晋升通道,建立统一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平台,健全完善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整合主管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出台以多种方式对高技术领军人才进行特殊奖励的制度,建立地方人才分类目录,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相应待遇。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