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眼高”不是“背锅侠”

      游宇明

      自视优越者常常喜欢指责谁谁“眼高手低”,似乎一个人眼界高了,天生就有原罪。对这种观念,我实在不敢苟同。

      揣测其本意,他们应该是想批评如此一类人:平时夸夸其谈,临到做事一窍不通。生活中有不有这类人呢?绝对有。蜀国的马谡就是典型。此君一谈军事谋略就神采飞扬,使人觉得不任命他当元帅简单浪费了人才,连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都以为他真的有几下子。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任命马谡为蜀军前锋,统领各军,严防死守位于甘肃天水的街亭,不料,马谡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由于个人的错误决策,他统领的部队被魏军张郃打得落花流水,痛失上述战略要地,使心怀大志的诸葛亮不得不退守汉中。马谡自然也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回营后被诸葛亮斩了脑袋。马谡虽然符合某些人关于“眼高手低”的描述,但我并不认为这种人的失败是由于“眼高”,而觉得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眼不够高。

      真正的眼高是什么?是对特定情势的深刻洞察。马谡做到了这一点吗?没有。他不听诸葛亮事先的战略安排,迷信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放弃水源丰足之处而上山驻扎,结果,张郃切断其取水通道,再发动猛攻,马谡毫无招架之力。如果马谡真的“眼高”,就会体认到“粮草”对打仗的极端重要,一定会注意给自己的军队留后路。一个人洞察情势,才能随机应变、进退自如。

      世事经常枝叶相连,昨天是过去了的今天,今天是明天的预演。每遇生命最紧要的岔道口,我们必须有如此思维:作出决断之后,自己的未来会如何?生活中也许很难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更多的情形是必须在两难之间取其一。眼低的人只能看到十尺之内的一点好处,满足于“现世安稳”,眼高的人却能潜入规律的深井,探清明天的趋向,让自己作出的选择赢得巨大的生命价值。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光以现实得失论之,他们的人生是“失败”“不值”的,若以漫长的时间考之,其生命又光芒万丈、使人景仰,屈原、司马迁、苏轼等,莫不如此。

      眼高之人还能“知己”善用。所谓“知己”善用,就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何方。摊上一项工作,自己有能力做的,激流勇进;自己不擅长的,推荐别人上。他们不会过分在乎名利,更不会害怕好了别人。

      一个社会关注动手能力,当然是好的,我们常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强调勤于“动手”对获取人生经验的非凡意义。不过,“手”是需要“眼”来引导和指挥的。没有“眼”及时指示方向、纠正偏差,“手”就会像黑夜中的苍蝇一样胡扎乱撞。同时,“手”干出的种种业绩,也需要“眼”不断总结、提炼,将其上升到普遍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跟“眼”同处一身的“手”变得越来越好,也才能让那些准备学样的其他“手”跟着受益。

      人人都希望世间多一些手可以做到的事、脚可以抵达的路,想实现这个愿望,我们先得让自己的“眼”尽可能“高”起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